"初":起初,
"张咏在成都":张咏在成都做官,
"闻准入相":听说寇准做了宰相,
# 闻:听说。
"谓其僚属曰":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
# 谓:对......说。
"寇公奇材":寇准是少见的人才,
"惜学术不足尔":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
"及准出陕":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
# 及:到了......的时候。
"咏适自成都罢还":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
# 还:返回。,自:从。,适:恰好。
"准严供帐":寇准隆重设宴,
# 供帐:举行宴请。,严:敬重。
"大为具待":准备酒食款待张咏。
# 待:接待。,具:备办。
"咏将去":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
# 去:离开。,将:将要。
"准送之郊":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
# 郊:城外,野外。
"问曰":寇准问他:“
"何以教准":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
"咏徐曰":张咏慢慢地说:“
# 徐:慢慢地。
"《霍光传》不可不读也":《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准莫谕其意":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
# 谕:了解,明白。,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归":回去以后,
"取其传读之":拿出《霍光传》来看,
"至":“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
"笑曰":笑着说:“
"此张公谓我矣":这是张先生在教导我啊。”
1. 分段赏析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这一句开篇点题并设置矛盾,“初”字交代故事开端,以张咏在成都的视角切入,通过其对僚属的评价,侧面烘托寇准的才能(“奇材”)与短板(“学术不足”)。这一评价既肯定其政治天赋,又直接点明核心矛盾,即才能与学识的不匹配,为后文张咏劝读埋下伏笔。这一句中,人物形象初显,张咏作为前辈,眼光敏锐,直言不讳却不失善意,展现其直率且关注后辈成长的性格。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这一句则是推动情节的作用。“及”字承接前文,交代时间推移,寇准出守陕地与张咏罢职归来的巧合,促成二人会面。“严供帐,大为具待”以动作描写突出寇准对张咏的隆重礼遇,即便对方已非高官,仍以礼相待,体现其宽厚谦逊、不慕权贵的品格。寇准主动郊送并询问“何以教准”,展现其虚怀若谷、求贤若渴的态度,直接呼应“学术不足”的短板,他深知自身不足,故诚恳向长辈请教,人物形象进一步丰满。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主要写劝诫方式的精妙,张咏以“《霍光传》不可不读”作答,“徐曰”(缓缓而言)刻画其从容态度,避直言而用典故的劝诫方式,既顾全寇准身为宰相的颜面,又暗含深意。霍光曾是权臣,史评其“不学无术”,张咏借此委婉指出寇准与霍光的相似之处,体现其智慧圆融、善于引导的处世哲学。寇准的顿悟与形象升华“莫谕其意”至“笑曰”的情绪转折,展现寇准从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他读懂“不学无术”的暗指后不仅不气恼,反而欣然接受,“笑”字凸显其豁达坦率、知错能改的胸襟,与张咏的“智谋”形成良性互动。这一细节既呼应开篇“学术不足”的评价,又通过人物的自我反思,展现其善于自省、谦逊好学的品质,使形象更具立体感。叙事的留白与寓意故事以寇准的顿悟收束,未交代其后续是否勤加读书,但“笑曰”已暗示其接受批评的态度。
下一篇: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