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烧":烈日当空好似烈火在炙烤,
# 赤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非常强烈。赤日,烈日,唐代杜甫《晚晴》诗:“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
"野田禾稻半枯焦":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
# 半枯焦:大半都枯黄。枯焦,枯黄。这里用来形容禾苗快要干枯死了。,野田禾稻:田野里的庄稼。野田,田野。稻,一作“苗”。
"农夫心内如汤煮":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
# 如汤煮:像用开水在煮—样不安难受,比喻焦急。汤,滚开的水。
"公子王孙把扇摇":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 公子王孙:官僚、地主的子子孙孙,此处泛指剥削阶级子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民歌,通过大旱之年农民与贵族子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情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状况。生动展现了农民在旱灾中遭受的苦难和无奈,揭示了贵族子弟的奢华与冷漠。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赤日炎炎似火烧”以大旱为背景,既渲染环境之酷热,又暗喻社会压迫的“无形烈日”灼烧百姓。
3. 分段赏析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从浩瀚的天空缓缓铺展至广袤的大地。苍穹之上,烈日高悬,其炽热之势犹如燃烧的烈火;脚下农田,稻禾枯萎,土地龟裂。在这样的大旱之年,酷暑难耐,农作物被无情地烤晒得枯焦,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押送生辰纲的人们,他们在这样的酷热中又将如何煎熬,实在是可想而知。“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巧妙地从辛勤耕作的农夫转向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面对如虎般的旱情,农夫们眼望着田中稻禾日渐枯死,一年的辛勤劳作化为泡影,他们的心中如同被沸水煎熬,这是对他们心理状态最真实的描绘。而另一边,那些不必田间劳作的公子王孙,即便在这样的酷热中,也只是轻摇扇子以解暑热。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从多个角度渲染了天气的酷热,三、四句不仅刻画了农夫与公子王孙之间的心理和形态差异,更预示着北宋王朝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旱象为开篇之景,借助景象传达情感,在炎炎夏日这一独特背景下,细致描绘了农夫与公子、王孙截然不同的境遇和心理状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一方是劳动人民承受着的痛苦与艰辛,另一方则是地主阶级的安乐与逸豫。而这种安逸和闲适恰恰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和艰辛之上的。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未直接发表议论,然而透过文字的缝隙,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劳动人民对公子、王孙们的愤懑和不平,预示着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对比手法鲜明,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像诗歌中所写的事实,在旧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作者把它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加以典型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样,“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样的诗,就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和更理想了。民歌中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值得认真学习。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石文英等《历代民歌选析》
下一篇:宋·文天祥《端午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