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匆匆":他来的时候行色匆匆。
"去匆匆":离去的时候也是行色匆匆。
"短梦无凭春又空":短暂的相聚如同虚幻的梦境,不可依靠,春天又已经过去,徒留一片空虚。
# 短梦无凭春又空:像短梦一样飘忽不定的相聚之后,白天又白白过去了。无凭,不定。
"难随郎马踪":难以追随情郎骑马离去的踪迹。
"山重重":山峦重重叠叠。
"水重重":江水连绵不断。
"飞絮流云西复东":飞扬的柳絮和流动的云朵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飘忽不定。
# 飞絮流云:以此飘忽不定之物形容郎君的行踪和感情。
"音书何处通":书信要通过什么地方才能送达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主题的词。上阕写情郎来去匆匆,如同春梦般虚幻,女子难以追随其踪迹,表达出对情郎离去的不舍和无奈。下阕通过描绘山水阻隔、飞絮流云飘忽不定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和音信不通的困境,深化了女子的相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写梦境,属于虚写,描绘了与夫君在梦中短暂相会又难以追随的情景;下片写梦醒后的现实,“山重重,水重重”是实写两人相隔的距离,“飞絮流云西复东”是想象夫君如飞絮流云般行踪不定,为虚写。虚与实相互交织,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化了少妇的思念之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山重重,水重重”,通过描写山水重重阻隔的景象,借景抒情,将少妇与夫君相隔遥远、难以相见的哀怨和思念之情寄寓其中,情景交融。比喻:“飞絮流云西复东”将夫君比作飞絮和流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夫君行踪的飘忽不定,从而衬托出少妇因无法与夫君取得联系而产生的无奈与哀怨。对比:上片的梦境与下片的现实形成对比,梦境中虽能与夫君相会但短暂易逝,现实中则是山水阻隔、音信不通,通过这种对比,更凸显出少妇思念的痛苦和无奈。烘托:以“山重重,水重重”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少妇与夫君之间距离的遥远和相见的困难,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的思念和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闺中少妇梦中见夫的情景。“来匆匆,去匆匆”,开篇以叠词起笔,急促而连贯的节奏,生动地展现出在梦境中与夫君相会时,其来去倏忽、相聚短暂的状态,奠定了思念的急切基调。“短梦无凭春又空。难随郎马踪”进一步具体刻画梦境,点明这场短暂的相会如虚幻泡影,毫无踪迹可寻,恰似春梦一场空,而夫君骑马飞驰而去,自己难以追随其踪迹,在尚未尽情倾诉思念时便从梦中惊醒。这几句通过对梦境细节的描写,将少妇思夫之深切、眷恋之浓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未直接抒情,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遗憾与怅惘。下片则转而描写少妇梦醒之后的思夫之情。“山重重,水重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山水层层阻隔的景象,象征着她与夫君之间遥远的距离,借景抒情,将相见无望的哀怨融入这苍茫的山水之中。“飞絮流云西复东。音书何处通”,将夫君比作飘忽不定的飞絮和流云,形象地表现出其行踪的难以捉摸,使得她连寄一封书信都不知送往何处,在无尽的思念中,夹杂着娇嗔与怨艾,将少妇因无法与夫君取得联系的无奈、痛苦推向高潮,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王灼此词构思精巧,以虚实相生之笔细腻勾勒出闺中少妇思夫的深情。上片聚焦梦境,描绘少妇与夫君梦中相会,却因对方骑马疾驰、转瞬即逝而追之不及;下片写梦醒后的想象,夫君如“飞絮流云”般行踪不定,致使她纵有千言万语,亦无处寄书。全词通过梦境与现实交织,将少妇缠绵悱恻的思念、望而不得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