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陈宓浏览量:3
chì
dāng
kōng
hàn
liú
xíng
rén
xiǎo
jǐn
chóu
shuí
zhī
tiān
shǐ
使
yáng
xià
yào
zuò
rén
jiān
suì
yǒu
qiū
lín
jiè
hóng
xiān
jiē
suì
lín
quán
dàn
qiú
yí​​
西
fēng
biàn
便
dào
yuǎn
tóu

译文

赤日高悬,暑气蒸腾,行人的汗水如急雨般流淌,路人稍作驻足,个个眉头紧蹙,满是烦忧惆怅。谁能知晓,这炎夏原是天公刻意安排,本是要人间经历酷暑,才能迎来丰收的秋天。水中鱼虾,无论大小,皆自在游弋,山林清泉,淡泊宁静,可让人无求无妄。只盼一夜西风骤起,凉爽吹散酷热,让远方衣衫单薄的游子,也能感受到秋日的安宁。

逐句剖析

"赤日当空雨汗流":赤日高悬,暑气蒸腾,行人的汗水如急雨般流淌,

"行人小立尽咨愁":路人稍作驻足,个个眉头紧蹙,满是烦忧惆怅。

"谁知天使阳居夏":谁能知晓,这炎夏原是天公刻意安排,

"要作人间岁有秋":本是要人间经历酷暑,才能迎来丰收的秋天。

"鳞介洪纤皆自遂":水中鱼虾,无论大小,皆自在游弋,

"林泉澹泊可无求":山林清泉,淡泊宁静,可让人无求无妄。

"须思一夜西风起":只盼一夜西风骤起,凉爽吹散酷热,

"便到无衣远客头":让远方衣衫单薄的游子,也能感受到秋日的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是宋代诗人陈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夏日酷暑为背景,通过描绘行人汗流浃背的愁苦情状,引出对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首联直写赤日炎炎下路人的疲惫与忧愁,画面感强烈;颔联笔锋一转,以“天使阳居夏”暗喻自然安排夏季的必然性,为后文升华主题伏笔。颈联拓展意境,以水中生物自由生长、山林泉石淡泊无求,喻示顺应天时的超然心态;尾联突发奇想,由夏转秋的西风骤起,既呼应农事规律,又暗含对贫寒远客的悲悯,深化了诗作的现实关怀。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生巧妙结合,体现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文学家

陈宓(1171~1230),宋代文学家。字师复,号复斋,莆田(今属福建)人。他以父萌历监泉州南安盐税。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主簿。曾多次向朝廷陈述时弊,请革新政治。陈宓禀性刚毅,持论恳切直率,诗文多涉及时事,文“和缓明白”,诗“雅正和平”,其诗文与朱熹一脉相承。著有《论语注义问答》《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赤日当空雨汗流,行人小立尽咨愁”以写实手法描绘夏日酷暑之景:烈日炙烤下行人汗流浃背、驻足叹息的愁苦情态跃然纸上。“雨汗流”的夸张比喻强化了炎热感,“咨愁”二字精准捕捉到人物的烦躁情绪,为全诗奠定现实主义基调。颔联“谁知天使阳居夏,要作人间岁有秋”笔锋陡转,由景入理。“天使”一词拟人化处理,将季节更替归因于自然神力的刻意安排,暗示酷暑背后蕴含着“春华秋实”的必然规律。这种“天人感应”思维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哲学思辨。颈联“鳞介洪纤皆自遂,林泉澹泊可无求。”通过两组意象对比活跃的“鳞介”与静谧的“林泉”,暗喻顺应天时、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语言平淡却富有理趣。尾联“须思一夜西风起,便到无衣远客头”突发奇想,当西风骤起秋凉降临,那些贫寒的远行客将首当其冲受冻。此联既呼应农业社会“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又以“无衣”典故(《诗经·七月》)隐含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社会民生的关怀,深化了诗作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镃《新诗(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畴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