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 策:辨认。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
"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
"天欲晓":在天快破晓时,
"至怀州":赶到怀州境内。
# 至:到。
"行成至街中":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
"见之":董行成一见,
# 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叱曰":他就大声喝道:“
"个贼住":你这贼子给我站住!
"即下驴来":立即从驴上下来!”
"遂承伏":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
# 以:凭借。
"行成曰":董行成说:“
"此驴行急而汗":这头驴是因为一段时间的急行而流汗,
"非长行也":不是走了很长的路;
"见人则引缰远过":而且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
"怯也":这一定是因他心虚;
# 怯:害怕。
"以此知之":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 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捉送县":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
"有顷":不一会儿,
# 有顷:不久;不一会儿。过了一会。
"驴主寻踪至":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
# 踪至:追踪到此。
"皆如其言":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文言文,是叙事类的文。聚焦于民间断案轶事,讲述唐朝怀州河内县平民董行成,虽无官职在身,却心怀正义,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己任,素有“捉贼神”之称。围绕董行成凭借“驴行急而汗,见人引缰远避”等细节观察,敏锐识破盗驴贼并将其捉拿的故事,生动展现其过人的观察力与推理能力。
2. 分段赏析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开篇即点明人物与核心能力,为故事奠定基调。随后叙述盗贼盗驴及行至怀州的过程,“天欲晓”简单交代时间,为后文街头遇贼做铺垫。“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通过简洁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展现董行成的果断与自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当人问其缘由时,董行成解释“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行急而汗,非长行也”从驴的生理状态判断并非正常长途赶路,“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从驴的异常行为推断其受惊,进而认定骑驴者是盗贼,这种从细节观察到逻辑推理的过程清晰合理,展现出其敏锐的洞察力与严谨的思维。“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以结果收尾,强化董行成判断的准确性。
上一篇:宋·范仲淹《诸暨道中作》
下一篇:宋·苏轼《三槐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