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罗与之浏览量:3
dōng
fēng
mǎn
tiān
pín
jiā
chūn
xīn
huā
xià
guò
yàn
rén

译文

春风吹遍无边的大地,唯独穷苦人家里毫无春意。背着木柴从花下走过,听到声声燕语,都觉得像是讥笑自己。

逐句剖析

"东风满天地":春风吹遍无边的大地,

# 东风:春风。

"贫家独无春":唯独穷苦人家里毫无春意。

"负薪花下过":背着木柴从花下走过,

# 负薪:背着烧火用的柴枝。薪:柴。

"燕语似讥人":听到声声燕语,都觉得像是讥笑自己。

# 讥:嘲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商歌三首(其一)》是宋代诗人罗与之一首五言绝句。诗作开篇以春风化雨、大地回春的蓬勃景象起笔,却笔锋一转点出贫寒之家难沐春暖,于和煦春意中暗含世间贫富分化的现实;后两句更以繁花似锦的背景下劳者负重前行的画面,衬得枝头燕语呢喃似含讥诮。全诗篇幅精短却意蕴深远,既流露出对底层民众困顿生活的深切悲悯,亦含对社会公平缺失的隐晦针砭,颇具现实关照之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贫富分化的描写,流露出对底层民众困顿生活的深切悲悯,亦含对社会公平缺失的隐晦针砭。

2. 写作手法

对比:“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它“满天地”地吹拂,意味着春色充盈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美好景象。然而,这种美好的春光却与下句“贫家独无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独”字强调了贫苦人家被排除在春天之外,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和抛弃。这里的“无春”不仅仅是说物质上的匮乏,更暗示了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

3. 分段赏析

首句“东风满天地”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壮阔画面,“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它“满天地”地吹拂,意味着春色充盈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美好景象。然而,这种美好的春光却与下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文贫苦人家的悲惨境遇埋下了伏笔,暗示着在这看似美好的季节里,隐藏着社会的不公与无奈。次句“贫家独无春”此句笔锋陡然一转,“贫家”与上句的“东风满天地”形成强烈对比,“独”字强调了贫苦人家被排除在春天之外,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和抛弃。这里的“无春”不仅仅是说物质上的匮乏,更暗示了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尽管春天已经来临,但对于贫苦家庭来说,他们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无法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温暖和喜悦,凸显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第三句“负薪花下过”“负薪”表明了贫者的身份和生活的艰辛,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柴薪四处奔波。而“花下过”则描绘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在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环境中,贫者却只能匆匆走过,无暇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花树的艳丽与贫者的佝偻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体现了贫者生活的无奈和悲哀。末句“燕语似讥人”诗人以燕子的视角,将燕子的呢喃声拟人化为对贫者的讥笑。在常人眼中,燕子的叫声是春天里悦耳的声音,但对于贫者来说,却觉得这是一种无情的嘲讽。这一描写不仅加深了贫者的悲苦感受,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贫苦百姓的冷漠和不公。燕子的“讥笑”与贫者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使读者对贫者的遭遇产生更强烈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多重对比营造出强烈反差,语言质朴却饱含辛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几《十月一日》

下一篇:宋·陆游《楚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