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含华十六龄":姿容灵秀内含才华年方十六,
"慈帏口授十三经":在母亲的亲口传授下熟知十三经。
# 帏:一作韩。
"奇文不欲撑天地":奇妙的文章不想用来支撑天地,
"大节偏教揭日星":高尚的大节却偏要昭揭日星。
"何姓移刘亡汉室":哪个姓氏取代刘氏使汉室衰亡,
# 刘:一作剑。
"谁人复楚乞秦廷":又有谁能像申包胥那样向秦廷乞师复国。
"愿从一死明忠孝":甘愿以一死来表明忠孝之心,
# 愿:一作顾。
"碧血应留万古青":这赤诚的鲜血应会留下万古长青的名声。
"弱质原归玉女峰":纤弱身躯本应归葬玉女峰,
"家亡国破恨重重":家破国亡心中恨意重重。
"椿萱已遂抒忠愿":父亲已能顺遂忠心的意愿,
# 愿:一作顾。
"昆弟先教殉难从":兄弟率先赴死我难以相从。
"热血千年啼杜宇":热血如杜宇啼血千年不散,
"寒泉三尺照芙蓉":寒泉映照如芙蓉般的品性。
"堪怜宫院齐收北":堪叹朝廷宫院全败于北敌,
# 怜:一作灶。
"忍听天朝长乐钟":怎忍心听那天朝的长乐钟声。
1. 分段赏析
“毓秀含华十六龄,慈帏口授十三经”,“毓秀含华”描绘出诗人自身的灵秀聪慧、富有才华,“十六龄”点明年纪尚轻,正是青春美好的时光。“慈帏”指母亲,“口授十三经”表明从小受母亲亲自教导,学习儒家经典,体现出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联展现出诗人年少才高。“奇文不欲撑天地,大节偏教揭日星”,“奇文不欲撑天地”,并非诗人没有写出惊世奇文的能力,而是她志不在以文章显名于世,体现其对单纯追求文章才华的超脱态度。“大节偏教揭日星”,“大节”即重大的节操,“揭日星”表示要像日月星辰一样彰显于世,突出诗人更看重在气节操守方面有所建树,渴望坚守忠义大节,使其光辉如日月般闪耀,表达对高尚气节的执着追求。“何姓移刘亡汉室,谁人复楚乞秦廷”,“何姓移刘亡汉室”,用典,暗指南宋末年权臣篡位、国家衰亡的局势,以汉朝被取代类比南宋面临的危机,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权臣乱政的愤慨。“谁人复楚乞秦廷”,同样用典,战国时楚国求救于秦廷得以复国,这里反用其意,感慨南宋末年无人能像申包胥那样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绝望与无奈。“顾从一死明忠孝,碧血应留万古青”,“顾从一死明忠孝”,表明诗人甘愿以死来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家族的孝道,“顾从”体现其赴死的毅然决然。“碧血应留万古青”,“碧血”化用典故,代表忠诚之心,坚信自己以死明志的忠诚会永远流传,万古长青,展现出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信念和对后世的期许。“弱质原归玉女峰,家亡国破恨重重”,“弱质”是诗人自指柔弱之身,“原归玉女峰”,“玉女峰”增添了一丝仙意与美好,表明自己本应如仙女般回归仙山,有着美好的归宿。“家亡国破恨重重”,国家灭亡、家庭破碎,“恨重重”直抒胸臆,强调这种国仇家恨之深、之重,抒发了内心极度的悲愤与痛苦。“椿萱已遂抒忠愿,昆弟先教殉难从”,“椿萱”指代父母,“已遂抒忠愿”说父母已经实现了他们尽忠报国的心愿,体现出其家族的忠义传统。“昆弟先教殉难从”,“昆弟”指兄弟,表明自己要像兄弟一样,在国难面前以身殉国,追随家人的忠义之举,展现出家族成员共赴国难的决心和勇气。“热血千年啼杜宇,寒泉三尺照芙蓉”,“热血千年啼杜宇”,“杜宇”即杜鹃鸟,传说其啼血,这里象征着诗人为国家的一腔热血,即使千年之后,这份爱国之情也会像杜鹃啼血一样令人动容。“寒泉三尺照芙蓉”,“寒泉”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芙蓉”象征高洁,清澈的寒泉映照着芙蓉,寓意自己的高洁品性如同寒泉中的芙蓉,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堪怜宫院齐收北,忍听天朝长乐钟”,“堪灶宫院齐收北”,这句表意可能因诗句流传等原因存在模糊性,大致可理解为宫院被北方势力占领,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写出国家灭亡后的凄惨景象。“忍听天朝长乐钟”,“天朝长乐钟”象征着曾经的太平盛世和朝廷的繁荣,“忍听”表明如今国破家亡,再听到这钟声,内心满是痛苦、不忍与悲愤,体现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哀痛和对国家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