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春空":春日的天空云雾弥漫,
#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楼高高耸立在临江的小洲上,仿佛直插云霄。
"紫薇登览最关情":杜牧曾在此登览,情思深切,
# 紫薇: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绝妙夸能赋":他的辞章精妙绝伦,为人夸赞。
"惆怅相思迟暮":我满心惆怅,在这迟暮之年陷入深深的相思。
# 迟暮:黄昏,晚年。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淹,时间长。
"记当日、":记得当年、
"朱阑共语":我们曾在朱红的栏杆旁亲密交谈。
"塞鸿难问":塞外的大雁难以传书询问消息,
"岸柳何穷":岸边的柳树无穷无尽,
"别愁纷絮":离别的愁绪如同纷飞的柳絮。
"催促年光":年光匆匆流逝,
"旧来流水知何处":往日的流水如今不知去向何方。
"断肠何必更残阳":何必非要看到残阳才令人肝肠寸断,
"极目伤平楚":极目远眺那平旷的原野就已满心哀伤。
# 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晚霁波声带雨":傍晚雨停,水波还带着雨声。
# 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霁:晴。
"悄无人、":四周寂静无人、
"舟横野渡":一艘小船横在野外的渡口。
"数峰江上":江上矗立着几座山峰,
"芳草天涯":芳草蔓延到天边,
"参差烟树":还有错落的雾气笼罩的树林。
# 参差:高下不齐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登楼怀远之作。营造了春空下画楼高耸的氛围,词人登楼触景生情,回忆与思念之人的过往,表达了相思惆怅之情。同时,借年光催促、流水难寻等意象,体现时光流逝的感慨。描绘的晚霁波声、舟横野渡等景色,更增添了伤感情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紫微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紫微”指杜牧,因唐代中书省称紫薇省,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有此称。这里运用杜牧曾登临浮云楼并赋诗的典故,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绝妙,也暗示自己的才情。化用:“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意;“断肠何必更残阳”化用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斜阳”;“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词人将前人诗句巧妙融合,如同己出,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开篇描绘了春天的天空和浮云楼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霭霭春空”营造出一种云气浓郁的氛围,“画楼森耸凌云渚”则突出了浮云楼的雄伟和壮观,为全词奠定了宏大而优美的基调。“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作者登上紫薇台眺望景色,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认为这里的美景奇妙得让人称赞不已,仿佛能赋出绝妙的诗篇,进一步强调了浮云楼景色的美丽和独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作者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往昔与爱人一起在朱红色栏杆旁交谈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惆怅的相思之情,尤其是在这迟暮之时,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体现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相思之情的深刻感受。“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塞外的鸿雁难以询问,岸边的柳树无穷无尽,离别的愁绪如同纷飞的柳絮,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愁,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时光匆匆流逝,让人感到惆怅,过去的流水如今不知流向了何方,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油然而生,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让人断肠的何必要等到夕阳西下,极目远望那平坦的原野就已经让人感伤不已,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伤感情绪,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傍晚雨过天晴,波涛声中还带着雨意,寂静得没有其他人,小船横在野外的渡口,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同时也为全词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氛围。“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江上有几座山峰,芳草蔓延到天涯,烟雾缭绕的树木参差不齐,展现了浮云楼周围景色的优美和广阔,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相思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全词在结尾处留下了悠远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在宋元词曲创作中,许多作家常借用前人的成句或成语。不过,要想使承袭的内容为己作添彩,巧妙恰当的熔裁必不可少。以《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为例,由于此词是为安陆浮云楼而题,且词人对杜牧为此楼所作之诗极为推崇,故而大量运用杜牧诗句。这些化用不仅巧妙自然,几近毫无痕迹。此外,词作还融合了多家诗词,却能做到语气连贯,仿若原创,着实难得。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绘出浮云楼巍峨壮观的气势。诸如“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词句,皆巧妙化用杜牧诗句,却将情感与词句完美融合,毫无斧凿之痕,尽显熔裁的精妙。下片开篇“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笔锋从写景陡然转入抒情,令人油然而生迟暮与古今变迁之叹。“断肠”之后的四句,进一步渲染出愁人眼中的凄怆景致。词人极目远眺,行人远在残阳芳草之外,相思之情亦随之绵延无尽。整首词写景与抒情相互交融,古今情境交相叠映,对前人诗意的化用精巧自然。尤其是结尾处的写景,意境空灵,情韵深婉。“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此二句感慨时光飞逝,暮年已至,追忆往昔于朱栏旁的倾心交谈,如今沙渚流水不知去向何方,饱含世事沧桑之感。“断肠”之后几句,生动勾勒出暮春黄昏时分极目远眺的凄迷之景,烘托出内心无尽的惆怅。词作对前人诗句的运用熨帖自然,不见痕迹,尽显灵动巧妙。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中赞誉此词:“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
#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观。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下一篇:宋·吴文英《霜叶飞·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