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ér
mèi
·
·
lóu
shàng
huáng
hūn
xìng
huā
hán

朝代:宋作者:李坦然浏览量:3
lóu
shàng
huáng
hūn
xìng
huā
hán
xié
yuè
xiǎo
lán
gān
shuāng
yàn
liǎng
háng
zhēng
yàn
huà
jiǎo
shēng
cán
chuāng
rén
zài
dōng
fēng
lèi
duì
chūn
xián
yīng
jiù
yíng
yíng
qiū
shuǐ
dàn
dàn
chūn
shān

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逐句剖析

"楼上黄昏杏花寒":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

"斜月小栏干":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 栏:即栏杆。

"一双燕子":一双燕子归来,

"两行征雁":两行大雁北飞,

# 征雁:大雁。

"画角声残":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 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绮窗人在东风里":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

#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洒泪对春闲":默默无语,闲愁万种。

# 洒泪:一作无语。

"也应似旧":也应像往日一样,

"盈盈秋水":眼如秋水般清亮,

# 盈盈秋水: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盈盈:水波动貌。秋水:形容女子眼如秋水。

"淡淡春山":眉似春山般秀美。

# 春山:形容女子眉若春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是宋代阮阅写的一首词。一说为左誉所作。此词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兼以灵动想象铺陈意境:上阕借景抒情,暮色杏寒间暗涌情思,景中含情、情中隐人,笔触清浅而意蕴悠长;下阕转笔刻画人物,形神兼备间更见心理微澜,虽无刻意雕琢却情深意切。尤为精妙者,词人于上下阕末三句皆以实笔摹写眼前景——双燕翩跹、雁阵成行,复以虚笔幻化心中境——秋水凝波喻美人明眸,春山含翠状佳人眉黛。虚实相生间,全词尽显构思之巧、情思之真,缠绵悱恻之致令人沉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宋代,地方官妓被纳入“乐营”体系进行管理,这一群体亦被称为“营妓”。彼时,地方长官每逢宴饮聚会,便会召集官妓前来献舞奏乐、佐酒助兴。在频繁的宴饮应酬与接触往来中,宾客与官妓之间常萌生出情感纠葛。南宋文人胡仔在其著作《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中,收录了一首词作,并提及此词作者阮阅曾“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技,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仔与阮阅所处时代相近,胡仔稍晚于阮阅。胡仔所著的《苕溪渔隐丛话》一书,是承袭阮阅之前辈阮阅(此处原文表述有误,应为承袭前人如阮阅所处时代相近的罗烨《诗总》,后《诗总》改称《诗话总龟》)的《诗总》(后更名《诗话总龟》)而续撰,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的序言中对此有明确说明。由此观之,胡仔所记载的阮阅作此词背后的情感故事,应当是可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以“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等意象构建早春图景,通过清冷幽寂的环境烘托思妇的孤独与愁绪,景中暗含人物情感。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登楼所见(燕、雁、画角),下片虚写对远方征人的想象(“绮窗人”悄然无语),虚实相生拓展意境空间。白描:“绣楼之上,雕栏玉砌,在夕阳余晖与初升斜月的交织辉映下”一句,通过“雕栏玉砌”“夕阳余晖”“斜月”等意象的并置,以白描手法构建出静谧而略带孤寂的空间。想象:“也应似旧”四字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想象:既是对佳人容颜依旧的期许,亦是对往昔欢愉的追忆。通过“秋水”“春山”等古典意象的叠加,将抽象思念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实现情感的诗意升华。

2. 分段赏析

上片绘景寄情,勾勒幽思之境。开篇两句,词人以如椽之笔,绘就一幅清丽而略带寒意的早春画卷。彼时,春寒尚自凛冽,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杏花初展娇颜,点点嫣红点缀枝头。绣楼之上,雕栏玉砌,在夕阳余晖与初升斜月的交织辉映下,晕染出一片朦胧而绮丽的光影。这看似寻常的景物描写,实则暗藏玄机,悄然点明了人物活动的时间——早春二月、黄昏时分,地点——雕栏绣楼,为全词勾勒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环境。细品此景,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独守空闺的思妇,在杏花初绽的早春二月,不顾春寒料峭,轻移莲步登上那装饰华美的绣楼。她斜倚栏杆,目光悠远,静静凝视着天边。落日熔金,晚霞如绮,似在天地间舞动着一场绚烂的告别;斜月如钩,缓缓升起,洒下清冷的光辉,为这画面增添了几分孤寂。她就这样默默伫立,眼前之景尽收眼底,心中思念却如潮水般翻涌,向着远方征人奔涌而去。这幽静、凄寒的环境,宛如一个无形的画框,将思妇忧思难耐的情态烘托得淋漓尽致。黄昏,精准地定位了她登楼的时刻;杏花寒,巧妙地暗示了她登楼的季节。据《花候考》所载,雨水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菜花盛开,二候杏花吐蕊,三候李花绽放,此时恰为二月。在这里,节气不仅关乎自然时序,更兼具渲染环境氛围之妙用,于清冷之中透出一种别样的幽美。思妇独上层楼,极目远眺,天涯茫茫,思绪万千,种种情思便在这不经意间悄然滋生。接下来的三句,词人笔锋一转,将镜头聚焦于思妇登楼后的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短短八字,意蕴深长。燕本成双成对,比翼齐飞,尽显恩爱甜蜜;雁惯成群结队,列队而行,尽显团结有序。而词人却刻意强调“一双”“两行”,以燕雁的成双成对、成群结伴,反衬出自己此刻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孤独处境。此时,城上画角声声,如泣如诉,传入耳中,更增添了几分凄楚悲凉。至此,上片虽以写景为主,却景中含情,情中见人,将思妇的孤独寂寞、忧思惆怅展现得入木三分。下片笔锋陡转,由前文的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此情,乃是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而词人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而是巧妙地从悬想对方的角度落笔,别出心裁。“绮窗”,即雕饰华美的窗棂。唐代诗人王维在《扶南曲歌辞》中写道:“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他将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描绘,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含蓄的意境。而阮阅此词则独具匠心,将绮窗与佳人合二为一,径直称为“绮窗人”,语言更为凝练,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仿佛词人透过那扇熟悉而又华美的窗户,目光穿越时空,看到了窗内佳人的倩影。她身姿婀娜,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静静地伫立着,不发一言。这里的“无语”,并非真正的沉默寡言,而是佳人沉浸于深深的思念之中,陷入了沉思;“春闲”,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春日闲适,实则是春愁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透过这两个词,我们不难看出,窗内之人是一位情感细腻、用情至深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佳人的绝世容颜。佳人的眼眸如秋水般清澈明亮,流转之间,似藏着无尽的柔情与哀怨;眉黛如春山般秀丽婉约,微微蹙起,似藏着无尽的相思与愁绪。而在前面添上“也应似旧”一句,词人的情感顿时从眼前的实境中跳脱出来,化作了冥想之笔。他仿佛看到,时光流转,佳人的容颜或许依旧如昔,但心中的思念却愈发深沉。这一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词人对佳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3. 作品点评

词人于上下阕末三句实录双燕并飞、雁阵成行的眼前景致,复以“秋水凝眸”“春山画眉”的虚笔意象,暗写佳人神韵。成对禽鸟与独行身影形成张力,山水比兴更见情思绵邈。此类手法虽承古法,然其结构匠心独运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结拍则反其道用散句领起、偶句收煞,形成“奇偶相生的镜像结构。这种声律上的破格重组,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对景兴思,一唱三叹,画出秋千春山图。又云:写景欲鸣,写情如见,语意两到。

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

# 语是意中摹想而得,意致缠绵中绘出,尽是镜花水月,与杜少陵“今夜郎州夜”一律同看。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字字清丽,集中不多得。

明徐渭《淮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丘葵《天阴》

下一篇:宋·佚名《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