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朝代:宋作者:董颖浏览量:3
wàn
qǐng
cāng
jiāng
wàn
qǐng
qiū
jìng
tiān
fēi
xuě
shuāng
ōu
suō
shù
chǐ
shā
biān
liǔ
dài
chéng
yīn
diào
zhōu

译文

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我用手抚摸着沙滩上那数尺宽的纤细的柳树,期待你长得茂密成荫,好用纤绳系上我的行舟。

逐句剖析

"万顷沧江万顷秋":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

# 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镜天飞雪一双鸥":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

"摩挲数尺沙边柳":我用手抚摸着沙滩上那数尺宽的纤细的柳树,

# 摩挲:用手抚摸。

"待汝成阴系钓舟":期待你长得茂密成荫,好用纤绳系上我的行舟。

# 待汝成阴系钓舟:对草、木、虫、鱼以及没有生命的东西像山、酒等等这样亲切生动的称呼,是杜甫诗里的习惯,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十所谓“‘尔’‘汝’群物”;卢仝《村醉》:“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也是一个有名的例。宋人很喜欢学这一点,像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郑樵《夹漈遗稿》卷一《灵龟潭》:“着手摩挲溪上石,他年来访汝为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是北宋时期诗人董颖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苍茫江景与内心思绪的交织,展现诗人于羁旅漂泊中既含愁绪又豁达的复杂心境。前两句以“万顷沧江”与“镜天飞雪”勾勒出壮阔秋江图景,江天浩渺如镜,白鸥翩跹似雪,空间与动态的对比暗含孤寂却无颓唐;后两句转写“摩挲沙柳”的细节动作,借柳枝待成荫以系钓舟的想象,将惜别之情与归隐之愿寄托于自然物象,语言凝练而意蕴深长。全诗以景起兴、由物寄情,既有“万里秋江”的雄浑气象,又含“系舟盼归”的细腻情思,在明快的格调中透出人生漂泊的轻叹,更以柳枝意象突破传统离别窠臼,赋予诗意清新隽永的哲思——既是对无常世事的坦然接纳,亦是对安宁生活的诗意守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怀诗,通过描绘苍茫秋江、飞雪白鸥与沙边垂柳等意象,既展现了辽阔江天的自然壮景,又以“系钓舟”的奇想暗含漂泊无依的羁旅愁思与对安宁归隐的向往。诗人借摩挲柳枝的细节,将柳树拟人化,既赞其修长柔韧的特质,又寄托身世浮沉中渴望扎根停泊的深沉感慨,在明丽秋色与轻愁别绪的交织中,传递出超脱困顿、旷达自适的生命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镜天飞雪一双鸥”,将晴空比喻为“镜子”,以“镜天”强化秋日江面的明净辽阔,凸显天光水色交融的澄澈感。将白鸥的羽翼或飞翔姿态比喻为“飞雪”,用“飞雪”形容白鸥疾飞时翅膀的翻卷,既写出其轻盈迅捷,又以雪的洁白呼应鸥羽的纯净,画面极具动感与诗意。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镜天飞雪一双鸥”的明丽与“万顷沧江万顷秋”的苍茫​​,前句以明净的天空、翻飞的鸥鸟构成鲜活画面,后句以浩渺江水与深秋寒意铺陈苍凉底色。通过“双鸥”的欢快自由(乐景),反衬诗人漂泊孤独的愁绪(哀情)。鸥鸟尚能成双相伴,诗人却孤身江上,更显落寞。拟人:​​“摩挲数尺沙边柳”,赋予柳树以人的动作(“摩挲”),将柳树人格化,表达诗人对柳树的眷恋与期待,暗含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万顷沧江万顷秋”​:以“万顷”叠用强化江面的浩渺无垠,“沧江”点明江水青碧之色,“秋”字则赋予画面苍茫辽远的时空感。诗人以宏阔视角勾勒出秋日江天的壮丽画卷,既显自然之雄浑,又暗含人生漂泊的孤寂底色。“沧”字既写江水之色,亦隐喻诗人漂泊如沧浪之水的命运;“秋”字既点明季节,又以萧瑟之气烘托内心隐忧,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镜天飞雪一双鸥”​:“镜天”以明喻将秋空比作澄澈的铜镜,凸显天光水色的空明纯净;“飞雪”以动态比喻描摹白鸥振翅时羽毛纷扬如雪的轻盈姿态,赋予画面灵动之美。双鸥的成对翱翔与诗人的孤身漂泊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暗含对团圆的渴望与身世飘零的怅惘。“摩挲数尺沙边柳”​:“摩挲”二字将柳树人格化,诗人以抚摸幼柳的亲密动作,流露对自然生灵的怜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数尺”与后文“成阴”呼应,暗示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漫长等待。柳树纤弱如诗人漂泊的命运,而“沙边”的荒凉处境更暗指其寄人篱下的困顿。此句以物寄情,将羁旅之愁转化为对生命成长的殷切期盼。“待汝成阴系钓舟”​:传统诗词中“柳”多象征离别(如“折柳赠别”),诗人却反其道而行,赋予柳树“系舟不别”的新意,既表达对漂泊的厌倦,又寄托对归隐的向往;“系”字双关,既指柳枝束缚舟船的物理功能,亦隐喻诗人渴望以自然之力定格漂泊生涯的心理诉求。

4. 作品点评

全篇由江天暮色起笔,渐次转入羁旅愁思,虽在烟波浩渺间流转着一缕淡淡怅惘,却始终以开阔的天地为画卷,以明净的江月为笔触,通篇不坠颓唐之气,反在云水苍茫中淬炼出诗人胸纳山海的旷达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弥逊《五石·遥岑》

下一篇:宋·曾巩《西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