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jiǔ
shí
sān
shǒu
sān
shí

朝代:宋作者:释梵琮浏览量:3
sān
shì
qǐng
zhī
yǒu
diān
kuáng
huà
fān
jīn
dǒu
bái
què
zhī
yǒu
hán
shí
xiāng
féng
kāi
xiào
kǒu
gān
míng
shī
hǒu
liǎng
dǒu
jīn
shí
shēng
dǒu
cóng
hái
yǒu
quǎn
jiā
pín
xián
chǒu

译文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难以说清对佛法的究竟认知,癫狂的普化和尚,以翻筋斗这种奇特举动来展现对佛法不拘一格的领悟。猫和牛这些平凡动物,却也能知晓佛性的存在,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相逢,开心大笑,尽显自在豁达的禅悟心境。野干鸣叫,狮子怒吼。就像八两和一斤,十升和一斗。求佛悟道不必向外寻觅,佛性本就存在于自己内心。狗不会嫌弃家贫,子女不会嫌弃母亲丑陋。

逐句剖析

"三世请佛不知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难以说清对佛法的究竟认知,

"颠狂普化翻筋斗":癫狂的普化和尚,以翻筋斗这种奇特举动来展现对佛法不拘一格的领悟。

"狸奴白牯却知有":猫和牛这些平凡动物,却也能知晓佛性的存在,

"寒拾相逢开笑口":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相逢,开心大笑,尽显自在豁达的禅悟心境。

"野干鸣":野干鸣叫,

"师子吼":狮子怒吼。

"八两斗斤":就像八两和一斤,

"十升一斗":十升和一斗。

"不从他觅":求佛悟道不必向外寻觅,

"须还自有":佛性本就存在于自己内心。

"犬不择家贫":狗不会嫌弃家贫,

"子不嫌母丑":子女不会嫌弃母亲丑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七)》为宋代释梵琮所作。主题围绕禅理的阐释与感悟。诗中借三世佛、普化等典故,展现出对佛法参悟的独特视角,以狸奴(猫)、白牯(牛)及寒山、拾得形象,传达出万物皆有佛性、皆能领悟禅意的观点。写作手法大量运用典故、象征,使表意含蓄深邃,语言质朴,却蕴含禅机。全诗未作分段,以偈颂形式,层层递进阐述禅理。这组诗在宋代禅诗中具有特色,通过丰富意象与不同表达,将深奥禅理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引用三世佛与普化和尚的典故。三世佛代表着佛法高深境界,“不知有”打破常规认知,暗示对佛法不能拘泥于传统理解。普化和尚“颠狂翻筋斗”,以其看似疯癫之举,体现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悟道方式。“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狸奴(猫)、白牯(牛)本是平凡动物,却也知“有”(佛性),说明佛性无处不在,连平凡万物皆可领悟。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相逢“开笑口”,传达出一种自在、随性的禅悟境界,暗示真正领悟佛法之人能以豁达心态面对一切。“野干鸣,师子吼。八两斗斤,十升一斗。不从他觅,须还自有”,“野干鸣,师子吼”,野干与狮子分别象征不同层次的生命状态与佛法境界。野干鸣叫,喻示平凡生命对佛法的微弱探寻;狮子吼则代表佛法的威严与宏大。“八两斗斤,十升一斗”,看似是简单的度量换算,实则暗示世间万物表象虽不同,但本质相通,如同佛法的平等性。“不从他觅,须还自有”,明确指出求佛悟道不应向外寻求,佛性本就存在于自身,强调自我觉悟的重要性,引导修行者向内探寻本心。“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以生活中常见的“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现象作比,通俗易懂地传达出一种质朴且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在佛法层面,寓意众生应像犬与子一样,对佛法、对修行的根本保持忠诚与坚定,不因其外在条件或形式而改变,体现出对佛法纯粹的信仰与坚守,劝诫修行者要坚守本心,不被外在因素干扰,以一种纯粹、质朴的心态去领悟佛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元晋《雁字》

下一篇:宋·梅尧臣《朝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