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湖上谢浮名":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
"竹杖纱巾遂性情":从此竹杖、芒鞋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云外有时逢寺宿":有时逢寺即宿,
# 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
"日西无事傍江行":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
# 傍:靠,靠近。
"陶潜县里看花发":陶潜在自己的家乡养花养草,
# 陶潜:陶渊明。
"庾亮楼中对月明":庾亮独坐小楼闲看月明皎洁。
"谁念献书来万里":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
"君王深在九重城":谁知君王身在宫中,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
# 九重城:指深宫。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是唐代崔峒所作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中勾勒自身多年漂泊江湖、摒弃浮名的悠然生活,倾诉怀才不遇的怨愤,将隐逸之态与牢骚不平之情熔铸一炉,尽显高华意象与雅正笔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两句使用了典故。诗人以陶渊明比李明府,以庾亮比韦应物,既暗示了两位友人清雅疏放的品格,也表达出自己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委婉地流露出自身不遇的伤感。对比:将崔峒的生活与韦应物、李明府的“吏隐”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崔峒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自己不遇的伤感。直抒胸臆:“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牢骚不平,表达出自己虽一片赤诚却难以上达天听、不被君王赏识的哀怨,使诗人的情感得到直接而强烈的宣泄。
3. 分段赏析
开篇便以“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自陈心志,直言自己多年漂泊江湖,早已摒弃官场虚名,身着隐者装束,悠然自适的生活恰合心意。金圣叹点评“遂”字精妙,道破诗人当时的心境,也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颔联,“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将自己的闲散生活具象化。“云外”喻指远离世俗官场之处,在这里,他随性而为,时而借宿古寺,时而于日落时分沿江漫步,这份洒脱自在,与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意趣不谋而合,尽显闲适悠然之态。颈联“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巧妙运用典故,将诗题中的两位友人融入其中。以“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比附李明府,从崔峒《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便能看出李明府亦是磊落洒脱之人;以晋朝太尉庾亮比拟韦应物,庾亮与佐吏登南楼啸咏的坦率之举,恰似韦应物清雅闲静的性情与恬淡诗风。崔峒以两位古代雅士喻今之友人,不赞政绩,唯言看花、对月,既表达对友人“吏隐”生活的倾慕,又隐隐流露出自身不遇的怅惘。尾联“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笔锋一转,倾诉满腔不平。诗人不远万里赴京献书,却因“君门九重”,赤诚之心难达天听。他并非悔于献书,而是憾于怀才不遇,怨君王高居深宫,不识自己的才干,使得自己无法如友人般,在为官的同时亦能尽享悠然岁月。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在“大历十才子”的诗作中屡见不鲜。对于中下层知识分子而言,“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般吏隐相济的生活堪称理想,崔峒未能如愿,因而心生怨艾,不过其“怨”温婉含蓄,恪守中庸之道。正如友人王烈在《酬崔峒》中所写“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深刻而形象地描绘出崔峒内心在出仕与归隐间徘徊的矛盾与挣扎。
4. 作品点评
崔峒诗作传世稀少,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选录其九首作品,并赞誉道:“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诗以雅正笔触,巧妙融合投赠友人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意象高华,尽显文采斐然、意蕴清雅之特色,堪称崔诗中的精品之作。
# 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下一篇: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