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花":枝头绽放的鲜花,
"花下人":花下伫立的美人,
"可怜颜色俱青春":可惜啊,都正值青春美好的年华。
# 俱青春:即花当盛开、人当年少之时。青春,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这里也指青年时代壮丽的时光。,颜色:色彩,此处指花的色和女子的姿色。,可怜:可爱。
"昨日看花花灼灼":昨日观赏时,花朵开得鲜艳灼灼,
# 灼灼:花盛开貌。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花鲜美的样子。
"今朝看花花欲落":今日再看,花儿却已濒临凋落。
# 欲落:就要衰萎,凋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不如就在花下尽情欢乐吧,
"莫待春风总吹却":不要等到春风吹尽,把繁花都吹落。
# 吹却:被风吹掉。,莫待:不要等待。
"莺歌蝶舞韶光长":黄莺欢歌,蝴蝶飞舞,美好的时光悠长,
# 韶光长:一作“韶景长”,又作“媚韶光”。韶光,美好的时光。,莺歌蝶舞:黄莺唱歌,蝴蝶飞舞。
"红炉煮茗松花香":红炉上煮着香茗,飘来阵阵松木香。
# 松花香:盖指煮茶所用松枝燃烧时散发出的香味。,煮茗:煮茶。茗,茶树的嫩芽,这里代指茶。
"妆成罢吟恣游后":梳妆完毕,吟完诗,尽情游玩之后,
# 后:一作“乐”。,罢吟:一作“吟罢”,又作“曲罢”。,妆成:完成修饰、打扮。
"独把芳枝归洞房":我独自手持一枝鲜花,回到深寂的洞房。
# 洞房:屋之深者,新婚之室,亦泛指卧室。诗中指女子所居之地。独自把花带到自已的卧房里,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芳枝:一作“花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花开花落的七言古诗,以花喻人,将花与人的青春对照。介绍昨日花盛今朝将落之景,劝人珍惜当下欢乐。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及深宫女子无奈又想抓住美好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诗中以“花”比喻女子青春,枝头鲜花的鲜艳与凋零,对应美人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用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暗喻人生年华易逝,将抽象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生动展现青春短暂、红颜易老的无奈,使读者更能共情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对比:首句“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将枝头绽放的鲜花与花下的年轻女子并置。花的娇艳与女子的青春容颜形成鲜明对照,展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暗含花易凋零、青春易逝的对比,为后文感慨时光流逝埋下伏笔。正衬:“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以盛开的鲜花,衬托花下女子的青春美貌。鲜艳花朵的盛放状态,烘托出女子的动人风姿,二者相互映衬,既展现自然与生命之美,又借花的娇弱暗示女子容颜的珍贵易逝。
3. 分段赏析
开篇“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以简洁的语言,将枝头绽放的鲜花与花下站立的美人并置,点明二者同样拥有青春艳丽的色彩。这里的“可怜”并非怜悯,而是“可爱、可叹”之意,既赞美花与人的美好年华,也暗含对这易逝青春的惋惜,为全诗奠定了伤春惜时的基调。“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紧承前句,通过时间对比展现花的盛衰变化:昨日鲜花还明艳夺目,今日却已凋零衰败。这种鲜明的反差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写实,更暗喻人生青春易老的残酷现实。诗人以花开花落的短暂周期,映射出人生从青春到衰老的不可逆过程,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的共鸣。“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是诗人面对花与人共同命运的直接回应。她直言与其看着花谢人老,不如趁青春尚在时尽情享受花下之欢,不要等到春风吹尽繁花,空留遗憾。这既是对及时行乐的呼喊,也透露出对深宫闭锁、青春虚度的无奈——在无法掌控命运的环境中,唯有抓住眼前片刻美好,方能对抗时光流逝的虚无。“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转向对“花下欢”场景的具体描绘:黄莺啼啭、蝴蝶翩跹,春日韶光似乎悠长无尽;红炉上煮着香茗,松树的清香弥漫四周。这两句通过听觉、嗅觉的细腻刻画,营造出热闹而惬意的春日氛围,与前文“花欲落”的衰飒形成对比,凸显出诗人对现世欢乐的珍视与陶醉。然而,诗的结尾“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却笔锋陡转:梳妆打扮、吟诗作乐、尽情游玩之后,诗人仍需独自手持花枝,回到孤寂的洞房。“独”字如重锤落地,将前文的欢闹瞬间消解,揭示出表面的“及时行乐”不过是深宫女子对孤独命运的短暂逃避。手中的“芳枝”既是青春的象征,也暗含“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悲凉——即便抓住片刻美好,终究难逃深宫闭锁的宿命。
# 南村曰:起六字嫣然欲绝,中段宛转慨叹,结语更见深惜。
清张揔《唐风怀》
# 深情无限。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刘禹锡《台城》
下一篇:唐·温庭筠《河传·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