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西湖水":眼前一湾湖水,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
# 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
"渡江来":自渡江以来,
# 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
"百年歌舞":百年来一直是歌舞不断,
"百年酣醉":百年来沉醉不醒。
"回首洛阳花世界":回首往昔,北宋都城洛阳曾是繁花似锦的世界,
# 洛阳花世界:一作洛阳花石尽。洛阳花石,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载:“洛阳以园林著称,多名花奇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
"烟渺黍离之地":如今却只剩下烟雾迷茫、一片荒芜,尽是令人哀伤的破败景象。
"更不复、":再也没有、
"新亭堕泪":再也没有像东晋时在新亭因山河破碎而流泪哀叹的人了。
# 新亭:又名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世说新语》)
"簇乐红妆摇画艇":西湖上乐声簇拥,美女在画舫中摇曳,
# 艇:一作舫。,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
"问中流、":试问在中流、
# 中流:“中流击楫”一句:《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请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谁人是":击楫、立志恢复中原的人是谁呢?
# 谁:一作何。
"千古恨":这千古的遗恨,
# 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几时洗":什么时候才能洗雪?
"余生自负澄清志":我这一生自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更有谁、":还有谁、
"磻溪未遇":像姜子牙在磻溪垂钓等待明主,
# 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
"傅岩未起":傅说未被启用,
# 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
"国事如今谁倚仗":国家大事如今依靠什么呢,
"衣带一江而已":不过是凭借着长江这一道如衣带般狭窄的天险罢了。
"便都道、":就都说、
"江神堪恃":江神可以依靠。
"借问孤山林处士":试问那孤山的林逋处士,
# 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但掉头、":他却只是转过头、
"笑指梅花蕊":笑着指向梅花花蕊。
"天下事":天下的事情,
"可知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喻词。描绘了南宋朝廷在西湖畔的奢靡景象,营造出一种醉生梦死的氛围。通过回顾历史、对比今昔,体现南宋朝廷的不思进取。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误国的批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有志之士不得重用的愤慨,抒发了词人的爱国情怀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问中流、击楫何人是”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中流击楫”象征爱国壮志、奋发进取,代表着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与担当精神,表达对南宋朝廷中缺乏如祖逖般有志恢复中原之人的不满。设问:“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慕与现实无人报国的对比,揭露南宋朝廷偏安享乐、无人担当的腐朽现状,抒发对国事日非的悲愤与无奈。以“千古恨,几时洗?”的设问收束,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民族苦难的深沉追问,悲壮苍凉。对比:“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描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在西湖畔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现状。“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则遥想北宋故都汴京,昔日繁华如今已化为灰烬,成为荒烟弥漫、长满黍离的破败之地。通过南宋当下的苟安享乐与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相对比,凸显出南宋统治者不吸取教训,依然沉迷于享乐,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的可悲可叹,让读者在历史的反思中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与痛心。借代:“一勺西湖水”:“一勺”代指西湖,以部分代整体,作者不用“一片”等词,而用“一勺”,暗示西湖虽美,但在南宋统治者眼中,不过是供他们享乐的小天地,如同“一勺”之水般微不足道,蕴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与愤慨。
3. 分段赏析
该词上片起首三句,如当头棒喝,直指宋室南渡后统治阶层在西子湖畔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西湖本非狭小之地,作者为何称其为“一勺”?这并非单纯因登高俯瞰的视觉感受,而是别有深意: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暗喻南宋偏安的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沉溺于这弹丸之地的安乐,将收复中原的大业抛诸脑后。作者愤于此种现状,以“一勺”喻之,恰似古人讽刺蜗角之争、井底之蛙,暗藏对统治阶层眼界狭隘、胸无大志的讥讽与愤懑。继以“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两句,作者的批判意图更为显豁。“回首”二句,由眼前西湖之景遥想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泛指中原大地。宋徽宗曾派人在南方搜括花石营造艮岳,此举恰为北宋灭亡的诱因之一。如今北宋已亡,花石散尽,中原故土唯余荒烟弥漫、黍离遍地。历史教训如此惨痛,可当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竟连在新亭感慨河山变色、洒忧国之泪的人都难寻踪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迁后,士大夫常于春日相聚新亭宴饮,周侯曾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众人相对流泪,唯王导正色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词人化用此典,以“更不复、新亭堕泪”感慨今昔:东晋士人尚有山河之痛,如今的统治者却只知“簇乐红妆摇画舫”——携歌妓乘画舫,在水光山色中纵乐,再无如祖逖般击楫中流、立志收复失地之人。结句“千古恨,几时洗?”以诘问出之,实则痛斥当权者沉迷享乐,靖康国耻终难洗雪,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扼腕。下片起首三句,转而抒发自身与志士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既与上片醉生梦死、漠视兴亡的官僚士大夫形成尖锐对比,又呼应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的叩问。“余生”句化用《后汉书・范滂传》典故:“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以范滂自况,表明救国之志。“更有谁”两句,借用姜子牙、傅说的典故——姜尚隐居磻溪垂钓,得周文王赏识而助周灭商;傅说于傅岩筑墙,被殷高宗任用而天下大治。此处以姜、傅喻指当代未遇明主的贤才,三句意在表明,当今并非缺乏贤才,而是统治者未能发现与任用。国势危殆至此,人才不得其用,南宋统治阶层又能凭借什么抵御元蒙铁骑?“国事”两句自问自答:不过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朝廷不依靠贤才,徒然依赖长江天险,甚至荒唐地寄望“江神堪恃”,词人对当权者的昏聩颟顸,再次予以无情嘲讽。当此之际,那些如北宋“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般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又作何态度?“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及救亡图存之事,他们却避而不谈,笑指梅花道:“看,梅蕊即将绽放!”词人对这类士人的冷漠态度深感不满,此与身怀澄清天下之志、兼具姜傅之才的爱国志士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层层揭露与对比,词篇最终以“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于极端悲愤中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更令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发指眦裂。
4. 作品点评
词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对国事的深重忧患与危机感和盘托出,深刻揭示了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严峻现实。通过犀利的笔触,无情批判和辛辣讽刺了那些沉迷享乐的南宋执政者,以及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士大夫群体。在艺术表现上,词人突破传统词体的局限,采用近似议论散文的笔法,以一连串的设问、诘问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从纵向的历史兴衰与横向的社会群像两个方面展开反复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南宋统治阶层的腐朽本质与国家危局逐步呈现在读者眼前,尽显笔力之遒劲与讽喻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