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áng
·
·
西

朝代:宋作者:文及翁浏览量:3
sháo
西
shuǐ
jiāng
lái
bǎi
nián
bǎi
nián
hān
zuì
huí
shǒu
luò
yáng
huā
shì
jiè
yān
miǎo
shǔ
zhī
gèng
xīn
tíng
duò
lèi
yuè
hóng
zhuāng
yáo
huà
tǐng
wèn
zhōng
liú
shuí
rén
shì
qiān
hèn
shí
shēng
chéng
qīng
zhì
gèng
yǒu
shuí
pán
wèi
yán
wèi
guó
shì
jīn
shuí
zhàng
dài
jiāng
ér
biàn
便
dōu
dào
jiāng
shén
kān
shì
jiè
wèn
shān
lín
chǔ
shì
dàn
diào
tóu
xiào
zhǐ
méi
huā
ruǐ
tiān
xià
shì
zhī

译文

眼前一湾湖水,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自渡江以来,百年来一直是歌舞不断,百年来沉醉不醒。回首往昔,北宋都城洛阳曾是繁花似锦的世界,如今却只剩下烟雾迷茫、一片荒芜,尽是令人哀伤的破败景象。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像东晋时在新亭因山河破碎而流泪哀叹的人了。西湖上乐声簇拥,美女在画舫中摇曳,试问在中流、击楫、立志恢复中原的人是谁呢?这千古的遗恨,什么时候才能洗雪?我这一生自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向。还有谁、像姜子牙在磻溪垂钓等待明主,傅说未被启用,国家大事如今依靠什么呢,不过是凭借着长江这一道如衣带般狭窄的天险罢了。就都说、江神可以依靠。试问那孤山的林逋处士,他却只是转过头、笑着指向梅花花蕊。天下的事情,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逐句剖析

"一勺西湖水":眼前一湾湖水,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

# 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

"渡江来":自渡江以来,

# 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

"百年歌舞":百年来一直是歌舞不断,

"百年酣醉":百年来沉醉不醒。

"回首洛阳花世界":回首往昔,北宋都城洛阳曾是繁花似锦的世界,

# 洛阳花世界:一作洛阳花石尽。洛阳花石,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载:“洛阳以园林著称,多名花奇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

"烟渺黍离之地":如今却只剩下烟雾迷茫、一片荒芜,尽是令人哀伤的破败景象。

"更不复、":再也没有、

"新亭堕泪":再也没有像东晋时在新亭因山河破碎而流泪哀叹的人了。

# 新亭:又名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世说新语》)

"簇乐红妆摇画艇":西湖上乐声簇拥,美女在画舫中摇曳,

# 艇:一作舫。,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

"问中流、":试问在中流、

# 中流:“中流击楫”一句:《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请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谁人是":击楫、立志恢复中原的人是谁呢?

# 谁:一作何。

"千古恨":这千古的遗恨,

# 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几时洗":什么时候才能洗雪?

"余生自负澄清志":我这一生自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更有谁、":还有谁、

"磻溪未遇":像姜子牙在磻溪垂钓等待明主,

# 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

"傅岩未起":傅说未被启用,

# 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

"国事如今谁倚仗":国家大事如今依靠什么呢,

"衣带一江而已":不过是凭借着长江这一道如衣带般狭窄的天险罢了。

"便都道、":就都说、

"江神堪恃":江神可以依靠。

"借问孤山林处士":试问那孤山的林逋处士,

# 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但掉头、":他却只是转过头、

"笑指梅花蕊":笑着指向梅花花蕊。

"天下事":天下的事情,

"可知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贺新郎·西湖》是宋末元初文及翁所作。该词以西湖为切入点,借景抒情,讥嘲时政。上片描绘西湖景色,暗示北宋繁华已逝,叙说南宋偏安现实,顺势直抒悲愤,尽显对国事的忧虑无奈。下片作者借景进一步抒发愤懑,表明澄清天下、振兴国家的抱负,愿为挽救危局努力牺牲。词作以文为词,多用正论通俗写法,风格酣畅恣肆,议论风生,豪放特色尽显。整首词通过西湖景色与历史变迁的描绘,将爱国情怀与对国运的忧虑抒发得淋漓尽致,是宋末元初不可多得的优秀爱国词作,以独特手法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末元初。1253年,词人登科后,与同年进士同游西湖。据《古杭杂记》记载,游船上有人发问“西蜀有此景否”,此语引发词人诸多联想,心中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被瞬间触动,遂挥笔写下这首饱含愤慨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喻词。描绘了南宋朝廷在西湖畔的奢靡景象,营造出一种醉生梦死的氛围。通过回顾历史、对比今昔,体现南宋朝廷的不思进取。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误国的批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有志之士不得重用的愤慨,抒发了词人的爱国情怀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问中流、击楫何人是”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中流击楫”象征爱国壮志、奋发进取,代表着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与担当精神,表达对南宋朝廷中缺乏如祖逖般有志恢复中原之人的不满。设问:“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慕与现实无人报国的对比,揭露南宋朝廷偏安享乐、无人担当的腐朽现状,抒发对国事日非的悲愤与无奈。以“千古恨,几时洗?”的设问收束,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民族苦难的深沉追问,悲壮苍凉。对比:“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描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在西湖畔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现状。“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则遥想北宋故都汴京,昔日繁华如今已化为灰烬,成为荒烟弥漫、长满黍离的破败之地。通过南宋当下的苟安享乐与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相对比,凸显出南宋统治者不吸取教训,依然沉迷于享乐,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的可悲可叹,让读者在历史的反思中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与痛心。借代:“一勺西湖水”:“一勺”代指西湖,以部分代整体,作者不用“一片”等词,而用“一勺”,暗示西湖虽美,但在南宋统治者眼中,不过是供他们享乐的小天地,如同“一勺”之水般微不足道,蕴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与愤慨。

3. 分段赏析

该词上片起首三句,如当头棒喝,直指宋室南渡后统治阶层在西子湖畔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西湖本非狭小之地,作者为何称其为“一勺”?这并非单纯因登高俯瞰的视觉感受,而是别有深意: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暗喻南宋偏安的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沉溺于这弹丸之地的安乐,将收复中原的大业抛诸脑后。作者愤于此种现状,以“一勺”喻之,恰似古人讽刺蜗角之争、井底之蛙,暗藏对统治阶层眼界狭隘、胸无大志的讥讽与愤懑。继以“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两句,作者的批判意图更为显豁。“回首”二句,由眼前西湖之景遥想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泛指中原大地。宋徽宗曾派人在南方搜括花石营造艮岳,此举恰为北宋灭亡的诱因之一。如今北宋已亡,花石散尽,中原故土唯余荒烟弥漫、黍离遍地。历史教训如此惨痛,可当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竟连在新亭感慨河山变色、洒忧国之泪的人都难寻踪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迁后,士大夫常于春日相聚新亭宴饮,周侯曾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众人相对流泪,唯王导正色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词人化用此典,以“更不复、新亭堕泪”感慨今昔:东晋士人尚有山河之痛,如今的统治者却只知“簇乐红妆摇画舫”——携歌妓乘画舫,在水光山色中纵乐,再无如祖逖般击楫中流、立志收复失地之人。结句“千古恨,几时洗?”以诘问出之,实则痛斥当权者沉迷享乐,靖康国耻终难洗雪,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扼腕。下片起首三句,转而抒发自身与志士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既与上片醉生梦死、漠视兴亡的官僚士大夫形成尖锐对比,又呼应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的叩问。“余生”句化用《后汉书・范滂传》典故:“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以范滂自况,表明救国之志。“更有谁”两句,借用姜子牙、傅说的典故——姜尚隐居磻溪垂钓,得周文王赏识而助周灭商;傅说于傅岩筑墙,被殷高宗任用而天下大治。此处以姜、傅喻指当代未遇明主的贤才,三句意在表明,当今并非缺乏贤才,而是统治者未能发现与任用。国势危殆至此,人才不得其用,南宋统治阶层又能凭借什么抵御元蒙铁骑?“国事”两句自问自答:不过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朝廷不依靠贤才,徒然依赖长江天险,甚至荒唐地寄望“江神堪恃”,词人对当权者的昏聩颟顸,再次予以无情嘲讽。当此之际,那些如北宋“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般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又作何态度?“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及救亡图存之事,他们却避而不谈,笑指梅花道:“看,梅蕊即将绽放!”词人对这类士人的冷漠态度深感不满,此与身怀澄清天下之志、兼具姜傅之才的爱国志士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层层揭露与对比,词篇最终以“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于极端悲愤中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更令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发指眦裂。

4. 作品点评

词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对国事的深重忧患与危机感和盘托出,深刻揭示了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严峻现实。通过犀利的笔触,无情批判和辛辣讽刺了那些沉迷享乐的南宋执政者,以及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士大夫群体。在艺术表现上,词人突破传统词体的局限,采用近似议论散文的笔法,以一连串的设问、诘问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从纵向的历史兴衰与横向的社会群像两个方面展开反复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南宋统治阶层的腐朽本质与国家危局逐步呈现在读者眼前,尽显笔力之遒劲与讽喻之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泂《白鸥》

下一篇:宋·王安石《白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