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èr
shí
èr
shǒu
shí
jiǔ

朝代:宋作者:释妙伦浏览量:3
yún
shōu
yōu
jìng
xiē
yōu
jiàn
míng
fēng
nuǎn
yōu
niǎo
róng
yōu
cǎo
qīng
èr
zhī
jié
duàn
shǒu
guī
zōng
huì
shì
huài
shuāng
yǎn
jīng
zhì
shǐ
使
sēng
bàn
bàn
xìn
bàn
zuì
bàn
xǐng
zhēng
zhī
dào
lái
mǎn
kǒu
huá
ér
jué
yīng

译文

云雾散去,幽深的山谷变得寂静,雨水停了,幽静的山涧传来水流声。温暖的春风中,藏在深处的鸟儿在鸣叫,阳光和煦,隐蔽的青草显得格外青翠。二祖慧可并不明白,截断了自己的一条手臂。归宗智常禅师没能领会,擦坏了自己的双眼。使得僧人们,一个个都是半信半疑,像半醉半醒一样。哪里知道真正的道理从来都是在言谈间,品味吸收其中的精华。

逐句剖析

"云收幽谷静":云雾散去,幽深的山谷变得寂静,

"雨歇幽涧鸣":雨水停了,幽静的山涧传来水流声。

"风暖幽鸟语":温暖的春风中,藏在深处的鸟儿在鸣叫,

"日融幽草青":阳光和煦,隐蔽的青草显得格外青翠。

"二祖不知":二祖慧可并不明白,

"截断一手臂":截断了自己的一条手臂。

"归宗不会":归宗智常禅师没能领会,

"拭坏双眼睛":擦坏了自己的双眼。

"致使衲僧":使得僧人们,

"个个半疑半信":一个个都是半信半疑,

"半醉半醒":像半醉半醒一样。

"争知道自来满口":哪里知道真正的道理从来都是在言谈间,

"咀华而嚼英":品味吸收其中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二十二首(其十九)》是南宋释妙伦所作的一首偈颂。前四句描绘了云散谷静、雨停涧鸣、风暖鸟语、日融草青的自然景象,通过对不同时段自然景致的刻画,展现出幽谷的清幽与生机,字里行间透着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后四句引入二祖、归宗的典故,写出他们因未能领悟道理而有不当举动,以及由此导致衲僧对道理半疑半信的状态,最后点出真正领悟道理应如咀华嚼英般深入理解的核心观点。此诗语言简洁自然,将景物描写与典故、议论相结合,既富有画面的鲜活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表达出对真正领悟道理之道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云收幽谷静”,开篇聚焦自然景象的变化。“云收”写出云雾散去的动态,“幽谷静”则点出云雾消散后山谷呈现的宁静状态。二者相承,以云雾退去后的寂静,展现出山谷特有的清幽,语言简洁却能让人感受到环境由朦胧到清朗的转变,为后文的景物描写铺垫了宁静的基调。“雨歇幽涧鸣”,承接上句的云散之景,转向雨后的情景。“雨歇”表明雨已停止,“幽涧鸣”则写出山间溪涧在雨后水流声清晰可闻的状态。雨停本应趋于安静,而溪涧的鸣响却以动衬静,让幽谷的宁静更显深邃,同时也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上句的静景形成呼应,让画面感更丰富。“风暖幽鸟语”,继续描写雨后的自然生机。“风暖”点出春风的温和,传递出暖意;“幽鸟语”则写出隐藏在幽深处的鸟儿发出鸣叫,声音清脆。温暖的风与鸟儿的鸣叫相结合,既展现了春日的宜人,又以鸟鸣的灵动打破了幽谷的沉寂,让自然景象更显鲜活,充满生命力。“日融幽草青”,以阳光与青草的景象收束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日融”写出阳光的柔和温暖,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的抚慰;“幽草青”则描绘出隐蔽处的青草在阳光照耀下更显青翠的样子。阳光的“融”与青草的“青”相互映衬,将春日里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展现得细腻,让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温暖的色调中收尾。“二祖不知,截断一手臂”,由自然景物转向人物典故。“二祖”即慧可,“不知”点出他对道理的未能领悟,“截断一手臂”则是他求法时的极端行为。这里通过典故的引入,写出为求道而采取不当方式的情况,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具体事例,让抽象的道理有了依托。“归宗不会,拭坏双眼睛”,承接上句的典故,再举一例。“归宗”指归宗智常禅师,“不会”同样指未能领会道理,“拭坏双眼睛”是他不当行为的体现。这两句与上两句结构相似,通过两位禅师的事例对比,凸显出未能真正领悟道理时,即便付出代价也难以达成目的,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致使衲僧,个个半疑半信,半醉半醒”,由具体事例转向对群体状态的描写。“致使”表明前后的因果关联,“衲僧”指僧人,“半疑半信”“半醉半醒”生动刻画了他们在两位禅师的影响下,对道理认知模糊、未能全然明了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描写,既承接了前文的典故,又为后文揭示真正的道理做了铺垫。“争知道自来满口,咀华而嚼英”,最后点出核心观点。“争知道”以反问的语气引出对道理的阐释,“自来满口”表明真正的领悟源于自身,“咀华而嚼英”以品味精华作比,写出领会道理应如汲取精华般深入理解。此句回应前文的困惑,点明领悟道理的正确方式,让整首诗的主旨得以明确,也让前面的景物与典故描写有了最终的指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济《赏莲》

下一篇: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