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重阳、":临近重阳佳节,
# 重阳: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偏多风雨":总是多有风雨天气。
"绝怜此日暄明":格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明媚。
# 暄明:暖和而明亮。唐李商隐《灯》诗:“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绝怜:极其喜爱。宋杨万里《暮寒》诗:“绝怜晴色好,无奈暮寒何。”
"问秋香浓未":试问秋日花香是否已经浓郁,
"待携客、":打算带着朋友,
"出西城":一起走出西城去游玩。
"正自羁怀多感":自己正满怀羁旅的愁绪和感慨。
# 多感:谓易伤感;多感触。,羁怀:客居他乡的情怀。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谢朓羁怀方一听,何郎闲咏本多情。谓易伤感;多感触。又称戏马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旧传为项羽阅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大宴宾客,后世以此为登高游乐之所。,正自:正好。
"怕荒台高处":害怕登上荒台的高处,
# 荒台:又称戏马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旧传为项羽阅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大宴宾客,后世以此为登高游乐之所。
"更不胜情":会更加承受不了那悲戚的情绪。
"向尊前、":面对着酒尊,
"又忆漉酒插花人":又回忆起滤酒、插花的友人。
# 漉酒插花人:典出东晋陶渊明,此处代指故人。漉酒: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只座上、":只是座席上,
"已无老兵":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旧友。
# 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亦代指旧友。
"凄情":心中感到凄凉冷清。
"浅醉还醒":稍微喝醉了一些,但很快就醒了过来。
# 还醒:称醉酒后神志恢复正常状态。唐钱起《开元观遇张侍御》诗:“欲醉流霞酌,还醒度竹钟。”
"愁不肯、":忧愁太深,
"与诗平":即便作诗也无法排解。
# 平:一作评。
"记长楸走马":记得在楸树成荫的大道上骑马飞奔,
# 走马:骑马疾走,驰逐。《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楸,乔木林。
"雕弓笮柳":手持雕弓射柳,
# 笮柳:以箭射柳。喻指箭术高明。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雕弓:刻绘花纹的弓;精美的弓。
"前事休评":这些往事还是不要再评论了。
"紫萸一枝传赐":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茱萸,
"梦谁到、":如今有谁的梦魂能到,
"汉家陵":故国的园陵。
# 汉家陵:此处代指宋朝帝王的陵墓。
"尽乌纱、":任凭着乌纱帽,
# 乌纱: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唐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
"便随风去":随风吹去。
"要天知道":要让老天知道,
"华发如此星星":自己的白发已经如此斑白稀疏。
# 星星:头发斑白的样子。,华发:白发。
"歌罢涕零":悲歌一曲后,不禁涕泪交零。
# 涕零:流泪;落泪。《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感怀题材的词,借风雨与晴日交织的天气、荒台古迹、酒筵旧友、长楸走马旧忆、紫萸汉陵等景象,写出了姚云文作为宋末元初遗民的羁旅愁思、对故友凋零的悲叹、对往昔豪情的追忆,更抒发了其对故国覆灭的沉痛哀思与屈身新朝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对比:“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以重阳时节多风雨与今日的晴暖形成对比,突出难得的清朗;“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则将往昔与友人共饮的热闹,与当下座中无旧人的孤寂对比,更显怅然。用典:“漉酒插花人”“老兵”暗用陶渊明漉酒、插花及谢奕称桓温为“老兵”的典故,借往昔与友人共赏重阳的雅事,反衬当下座中无旧人的孤寂;“紫萸一枝传赐”化用重阳赐萸的典故,古时重阳有赐臣下茱萸的惯例,此处以“传赐”与“梦谁到、汉家陵”相勾连,寄寓对故朝的思念;“乌纱”则用典《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尽乌纱便随风去”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慨叹。
3. 分段赏析
上阕“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开篇以重阳将近、风雨频繁起笔,凸显天气多变。词人对难得的晴朗天气格外珍惜,一句“绝怜此日暄明”道出欣喜之情。“问秋香浓未”的疑问,自然引出欲与友人出城赏秋的打算,既交代了出游背景,又为下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平淡叙述中暗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此句直抒胸臆,表明词人本就心怀羁旅愁绪与诸多感慨。“荒台高处”暗指戏马台等历史遗迹,想到登临古迹,目睹山河旧景,只怕会触动更深层的情感,难以承受。其中“羁怀多感”隐含着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南宋覆灭的痛心疾首,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国破家亡之痛。“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面对酒筵,词人不禁回忆起昔日与友人滤酒插花、雅集畅怀的美好时光。“漉酒插花人”化用陶渊明典故,勾勒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态。而“座上已无老兵”笔锋一转,昔日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的战友或已离世,或已失散,如今座中再无旧朋。此句借古喻今,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念与对旧友凋零的哀伤,更隐约透露出词人曾投身抗元的经历。下阙“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短短数语,将词人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周遭氛围凄清,词人借酒浇愁,却始终无法沉醉,浅醉即醒,可见愁绪之深。即便试图以诗遣怀,心中的忧愁也难以平息,“愁不肯,与诗平”直白地写出了愁情的浓重与绵长,突出了词人内心痛苦的无法排遣。“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词人追忆年少时在长楸道上策马驰骋、张弓射柳的豪迈场景,曾经的意气风发与如今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一句“前事休评”,饱含无奈与沧桑,似有万千感慨却不愿多言。“紫萸一枝传赐”化用重阳赐萸的旧俗,暗示昔日朝廷的繁华,而“梦谁到、汉家陵”则陡然转折,如今故国已亡,连梦魂都难以抵达旧朝陵寝,悲怆之情溢于言表,暗含对故国覆灭的沉痛哀悼。“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词人任秋风将头上乌纱帽吹走,毫不顾惜,只想让苍天知晓,自己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华发如此星星”强调岁月流逝、年华不再。最后一曲悲歌终了,词人涕泪横流,将一生的悲愤、对故国的思念、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都化作这无尽的泪水,情感浓烈而真挚,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重阳为引,以质朴笔触勾勒出遗民对故国的深切眷恋,情感表达平实中见波澜。全词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既展现出个人身世的沧桑,更暗含亡国之悲,悲怆之情溢于言表,极具感染力,堪称遗民词作中寄寓家国情怀的佳作。
# 全词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感情转宕变化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
不详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毕宝魁《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上一篇:宋·黄庭坚《雪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