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揖双峰俯霁虹":好一座风月楼!拔地而起,耸立云空,平揖双峰,俯视彩虹,
# 霁虹:雨后的彩虹。,平揖双峰:与双峰相平,形容楼高。揖:拱手为礼
"近窥乔木欲相雄":好像要和那楼边的乔木,一决雌雄!
# 乔木:主干直立高大的树木。
"一溪流水一溪月":楼下环绕着一道清溪,
"八面疏棂八面风":楼上接纳着八面来风。
# 棂:窗户上的格子。
"取用自然无尽藏":清风、明月,这些大自然无尽的宝藏,
# 无尽藏:无尽的宝藏。
"高寒如在太虚空":任我享用。超凡、脱俗,置身楼上,如在太虚仙境。
# 太虚空:天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落成之时,正是九月的望日,
# 三秋半:秋季三月的一半,即中秋。
"为我吹开白兔宫":请秋风吹开云雾吧,让月光照着我,尽情地享受这无边的美景!
# 白兔宫:即月宫。传说月宫中有玉兔,故云。这里指月亮。,为我:一作敢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言志诗。通过描绘楼的高峻挺拔、位置佳胜,以及诗人在楼上的感受与遐想,展现了楼与诗人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人格志趣的自赏与自勉,体现出其清雅的志趣、开阔的胸襟、自足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昂首出尘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夸张:“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楼之高峻,突出楼的高大雄伟,体现诗人平揖王侯、俯视庸侪的人格风范。对偶:“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运用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从楼的位置角度,正面点出“风月楼”命名的依据,也显示了主人清雅的志趣与开阔的胸襟。用典:颈联“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巧妙运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语意这一典故。在苏轼《前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清风明月,发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感慨,尽情享受自然之美,表达出旷达超脱的心境。而在本诗中,作者借《前赤壁赋》中对风月享受与超脱尘世的意涵,以“取用自然无尽藏”表明自己对身边风月的尽情享用,以“高寒如在太虚仙境”描绘自己所处之境仿佛远离红尘的仙境,借此抒写自足自得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出远离尘世喧嚣、沉浸于自然风月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自题交游风月楼》首联“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以“平揖”“俯”“近窥”“相雄”等动词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展现楼的高峻雄伟,既凸显楼的不凡气势,又暗含诗人傲然姿态,暗点“交游”体现其人格风范;颔联“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采用工整对偶,“一溪”与“八面”反复铺陈,描绘溪月相映、八面来风的景致,点明楼名由来,展现主人清雅志趣与开阔胸襟;颈联“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化用苏轼《前赤壁赋》语意,运用用典手法,表达自足自得的生活态度,营造远离红尘的空灵意境;尾联“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点明楼落成于中秋,借“白兔宫”指月宫,运用想象手法,生发逸想展现超凡脱俗意趣,全诗将楼与人叠合,塑造出挺拔峻洁、昂首出尘的人格形象。
# 诗人登佳楼而览胜景,缘胜景而生奇思,全诗拢山、水、风、月于笔底,溢豪情逸兴于纸外,兴来神来,意到笔随,境界高远,天然入妙。
不详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刘德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顾教授伟列《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