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罪南迁惊最远":咱俩同罪遭贬,没想到你被贬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乘流北下喜先归":如今你能顺着水流乘船北归,真让人高兴啊。
"谓言一笑秋风后":本以为要等到秋风起时,我们才能重逢欢笑,
# 谓:四库本作谩。
"却顾千山驿路非":可你归来途中,翻山越岭,那来时的路已大不相同。
"岭外云烟随梦远":岭南外的云烟,曾在我的梦里飘远,
"江边鱼蟹为人肥":如今你回到江边,这里的鱼蟹也好像更肥了。
"还家嫁女都无事":你回到家,嫁女儿的事都已办妥,
"卧读诗书尽掩扉":没了烦心事,就关上门,躺着安心读书吧。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友人贬谪北归题材的七言律诗,借“岭外云烟”“江边鱼蟹”等景象写出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重逢的喜悦,以及对其归隐后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淡泊明志态度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以“同罪南迁”的共同遭遇为基点,用“惊最远”突显王巩贬谪之地的偏远,与“乘流北下”的归程形成对比;“先归”与昔日贬谪的“惊”形成反差,通过“最远”与“先归”的矛盾,暗写命运的戏剧性转折。虚实相生:以“岭外云烟”的缥缈云烟象征贬谪时期的阴霾与愁绪,“随梦远”暗示过往苦难如梦境般消散,属于心理层面的虚写;而“江边鱼蟹”以归途江边的物产为实景,“为君肥”既有北归之景,又以丰饶的物产暗示内心的释然,虚实结合中见归程喜悦。
3. 分段赏析
首联“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以“南迁最远”与“北下先归”形成命运反差,既点明王巩贬谪地点之僻远,又以“乘流”暗喻归程顺遂,喜意中渗透劫后余生的感慨。颔联“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借“秋风”喻指朝堂风波,“千山驿路”以地理空间阻隔写尽贬谪途中的心理落差——原以为风波过后可释然,回望却见归途已非坦途。颈联“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君肥”以虚实交织之笔抒怀:“岭外云烟”随梦境消散,象征贬谪阴霾渐褪;“鱼蟹为君肥”以江边物产的丰饶,暗写北归途中的生机与慰藉。尾联“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则以生活化场景结尾,通过“嫁女”的人间烟火与“卧读诗书”的隐逸之态,勾勒出历经劫难后渴望回归本真的理想心境,于平实中见旷达。
上一篇:宋·苏辙《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下一篇:宋·苏辙《送千之侄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