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gǒng
chéng
shì
běi
gu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tóng
zuì
nán
qiān
jīng
zuì
yuǎn
chéng
liú
běi
xià
xiān
guī
wèi
yán
xiào
qiū
fēng
hòu
què
qiān
shān
驿
fēi
lǐng
wài
yún
yān
suí
mèng
yuǎn
jiāng
biān
xiè
wèi
rén
féi
huán
jiā
jià
dōu
shì
shī
shū
jìn
yǎn
fēi

译文

咱俩同罪遭贬,没想到你被贬到了那么远的地方,如今你能顺着水流乘船北归,真让人高兴啊。本以为要等到秋风起时,我们才能重逢欢笑,可你归来途中,翻山越岭,那来时的路已大不相同。岭南外的云烟,曾在我的梦里飘远,如今你回到江边,这里的鱼蟹也好像更肥了。你回到家,嫁女儿的事都已办妥,没了烦心事,就关上门,躺着安心读书吧。

逐句剖析

"同罪南迁惊最远":咱俩同罪遭贬,没想到你被贬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乘流北下喜先归":如今你能顺着水流乘船北归,真让人高兴啊。

"谓言一笑秋风后":本以为要等到秋风起时,我们才能重逢欢笑,

# 谓:四库本作谩。

"却顾千山驿路非":可你归来途中,翻山越岭,那来时的路已大不相同。

"岭外云烟随梦远":岭南外的云烟,曾在我的梦里飘远,

"江边鱼蟹为人肥":如今你回到江边,这里的鱼蟹也好像更肥了。

"还家嫁女都无事":你回到家,嫁女儿的事都已办妥,

"卧读诗书尽掩扉":没了烦心事,就关上门,躺着安心读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王巩承事北归》是北宋苏辙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说明苏辙和王巩一同遭贬,对王巩被贬至极远之地感到吃惊,又为其能率先北归而开心。颔联“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预想原本要到秋风起时才能相聚,又感慨王巩北归之路翻山越岭,充满艰辛。颈联“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借岭外云烟消散,江边鱼蟹肥美的景象,表达过往苦难已去,烘托出归来的喜悦。尾联“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描绘王巩回家后嫁女诸事已毕,能够安心读书的惬意生活。​整首诗围绕王巩北归之事,抒发苏辙对友人摆脱困境的欣慰,也表达了对其往后安宁生活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巩结束宾州(今广西宾阳)贬谪生活北归之时。当年苏辙与王巩同因“乌台诗案”被贬,王巩更是被发往岭南最偏远的宾州。二人在贬谪期间书信往来不断,苏辙曾写下《次韵王巩见寄》等诗相赠。此诗正是王巩获赦北归之际所作,属于当年“同罪南迁”文人群体间的唱和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友人贬谪北归题材的七言律诗,借“岭外云烟”“江边鱼蟹”等景象写出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重逢的喜悦,以及对其归隐后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淡泊明志态度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以“同罪南迁”的共同遭遇为基点,用“惊最远”突显王巩贬谪之地的偏远,与“乘流北下”的归程形成对比;“先归”与昔日贬谪的“惊”形成反差,通过“最远”与“先归”的矛盾,暗写命运的戏剧性转折。虚实相生:以“岭外云烟”的缥缈云烟象征贬谪时期的阴霾与愁绪,“随梦远”暗示过往苦难如梦境般消散,属于心理层面的虚写;而“江边鱼蟹”以归途江边的物产为实景,“为君肥”既有北归之景,又以丰饶的物产暗示内心的释然,虚实结合中见归程喜悦。

3. 分段赏析

首联“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以“南迁最远”与“北下先归”形成命运反差,既点明王巩贬谪地点之僻远,又以“乘流”暗喻归程顺遂,喜意中渗透劫后余生的感慨。颔联“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借“秋风”喻指朝堂风波,“千山驿路”以地理空间阻隔写尽贬谪途中的心理落差——原以为风波过后可释然,回望却见归途已非坦途。颈联“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君肥”以虚实交织之笔抒怀:“岭外云烟”随梦境消散,象征贬谪阴霾渐褪;“鱼蟹为君肥”以江边物产的丰饶,暗写北归途中的生机与慰藉。尾联“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则以生活化场景结尾,通过“嫁女”的人间烟火与“卧读诗书”的隐逸之态,勾勒出历经劫难后渴望回归本真的理想心境,于平实中见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下一篇:宋·苏辙《送千之侄西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