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识我姓字":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
# 姓字:就是姓名。字:名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我也不知道这座青山的名字。
# 亦:也。
"飞来白鸟似相识":飞来的白羽毛的鸟好像认识我们,
# 似:似乎,好像。,白鸟:鸥鹭之类长着白色羽毛的鸟。
"对我对山三两声":既对着我,也对着青山叫了两三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写了诗人独自行走山中,与青山初识、偶遇白鸟的情景,表达了人在自然中初感陌生、继而产生亲切感的细腻情绪,抒发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渴望理解与慰藉的内心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青山不识我姓字”,诗人将青山人格化,仿佛它具有人类的认知与情感。因自己初来乍到,青山尚不识自己姓名,流露出一种陌生感与孤独感,也使山在诗人笔下仿佛具有了生命与情绪。
3. 分段赏析
“青山不识我姓字”,首句就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奇。可以想象,诗人在山中独行,而且这是个陌生的地方。他是初来乍到的过客,山当然不会认识他。于是他用拟人手法,把这片山水写活了。青山“不识我姓字”,既有诗人对山的陌生感,也透出一丝调侃和自嘲的意味。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在这一句中被温柔地表达出来。山本无情,亦无须“识人”,但诗人却偏偏想象山若有情,若能识人,这种幽默而微妙的心情,正体现了诗人入山之后复杂而细腻的心理体验。“我亦不识青山名”,这一句表面看来是对上一句的呼应,其实却更具体地交代了现实情境:诗人对眼前这座青山的名称一无所知。这种“我亦不识青山名”的坦然道出,不仅表明了旅途的陌生感,也暗含着诗人对山的敬意与期待。正因为不识,才有探寻;正因为不熟,才有好奇。而“亦”字用得精巧,与前一句的“不识”互相映衬,建立起一种“山不识我,我不识山”的平衡结构,平添了一种彼此观望、互不相知的隔阂感。这不是疏离,而是一种初遇时的生涩与距离感,让人感到诗人虽身在山中,却情感上尚未与自然融为一体。“飞来白鸟似相识”,就在山与人彼此陌生的时候,一只白鸟忽然飞来,仿佛熟客般掠过山林。“飞来白鸟似相识”,打破了前面人与山之间的疏离局面。诗人赋予这只白鸟以亲切感,它“似相识”,既像是认得山,也像是认得诗人。这“相识”二字,不仅是诗人对白鸟的臆测,更透露出他内心渴望亲近、渴望理解的情感。白鸟飞来,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动景,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它像是一位熟人,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带来一丝熟悉与温暖,使山与人之间原本冷清的气氛被轻轻撩动、唤醒。“对我对山三两声”,这一句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白鸟的鸣叫原本是自然之声,但在诗人的感知中,却成了与自己和青山对话的“回应”。“对我对山三两声”这看似平淡的几字,却赋予了自然万物以感情与交流的可能。诗人从白鸟的鸣声中,听出了它与山的情谊,也听出了它对白衣过客的关注。鸟与山、人与鸟、人与山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刻被消融,诗人仿佛融入了这片自然之中。那份最初的孤独与冷清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默契与亲近。诗人不再孤独,他与山、与鸟,都成了朋友,而这种因声音而生的连接,让整个山林在他眼中焕发出温柔与生气。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别具一格,初读似觉费解,细细吟咏却能体味其中意境,感受到清新隽永的情韵。诗意巧妙,情调深远。全诗风格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颇为相近,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展现的意境。但李诗偏重于静观中的“天人合一”,而叶诗则侧重表现人在行走中的体悟与自然间的默契与沟通。
# 前二即“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更隐晦的说法,三句飞来白鸟,既识青山又识我,是此诗新意。
四川大学文学教授周啸天《百代千家绝句诗》
# 这首小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点特别:写山行与“姓字”何干?白鸟“三两声”究属何意?前无交代,后无说明,突然而起,戛然而收。乍读颇费解,但细细吟哦,却能从中体察出一种意境,领略到一种情趣……在写法上,采取剪影式,捕捉住最唤起“诗心”的吉光片羽,不加修饰,以存其真。但中有包孕,读者自能领会。
安徽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何庆善《宋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翁逢龙《原西》
下一篇:宋·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