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春风一杖藜":衣袖盈满春风,手持藜杖信步游,
"等闲踏破柳桥西":闲适地漫步踏过柳桥西畔。
# 破:嘉庆校作遍。
"云开远嶂碧千叠":云雾散开远山如碧浪层叠,
"雨过落花红半溪":雨后溪边落花染红半溪流水。
"青旆有情邀我醉":酒旗招展似含情邀我共醉,
"黄莺无恨为谁啼":黄莺啼鸣却似无忧为我而唱。
"东城正在桃林外":东城之外便是桃花林深处,
"多少游人逐马蹄":多少游人正追逐着马蹄声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西湖春日游赏时云开远嶂、雨过落花的烟雨朦胧景致与东城桃林外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营造了由闲适到欢愉的生动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深切喜爱与对雅俗共赏生活情趣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全诗精选云嶂、落花等非常特别的意象,利用由远及近的空间变化(从远处山峦到近处溪流)和由雨到晴的时间过程(经过雨后到花开时节),打造出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的唯美图画。对比:“云开远嶂碧千叠,雨过落花红半溪。”中,“云开"与“雨过”相对,“碧千叠”与“红半溪”相对,不仅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对仗规范,更通过青绿色调(碧)与朱红色调(红)的冷暖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染力。寓情于景:诗人运用“旆含情”“黄莺解意”等移情手法,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使原本无生命的自然景象承载起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完成了从“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到“情景交融”的“有我之境”的艺术升华。虚实相生:“青旆有情邀我醉”抒写游兴之浓,与“黄莺无恨为谁啼”构成虚实交叠的意境转变,延展了审美意趣。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两袖春风"的意象巧妙隐喻春日游赏的雅致兴致,"等闲踏破"一词既呈现出诗人信步漫游的闲适姿态,又暗含其对西湖景致的熟识与亲近之感。诗中"丈池"与"柳桥"的意象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如淡墨山水般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颔联着力展现湖山景色的丰富变化:上句"云开远嶂碧千叠"以开阔的视角描摹群峰层叠的翠绿远景,下句"雨过落花红半溪"则聚焦雨后落英缤纷的近景,青碧与绯红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颈联转向人文景观的刻画,"青旆有情邀我醉"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酒旗仿佛热情相邀的意象传达诗人的游兴;与之相对的"黄莺无恨为谁啼"则在听觉维度构建虚实相生的意境转换,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尾联以桃林外游人如织、马蹄轻踏的热闹场景收束全诗,其中"逐马蹄"的动态描写与首联"踏破柳桥西"的闲适步态形成鲜明节奏对比,在雅致与世俗的交融中,隐约透露出对南宋时期雅俗审美相互渗透的历史观察。
上一篇:宋·梅尧臣《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