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映寒空半有无":秋雨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
# 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我在闲暇时分登上层楼依靠着栏杆欣赏秋色。
# 城隅:城角。,倚:依凭,依靠。,重楼:层楼。
"浅深山色高低树":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
"一片江南水墨图":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 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图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秋日微雨中空蒙的寒空、深浅相间的山色与高低错落的树木,以白描手法勾连实景与虚拟的“江南水墨图”意象,营造出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句“雨映寒空半有无”,仅用“映”“半有无”便精准捕捉秋日微雨透明似无、与天空相映的特质,省去多余修饰却尽现雨丝轻盈之态。远近结合:首句“雨映寒空”为远景,展现微雨与天空交融的辽阔画面;“重楼闲上”转向登楼近景,交代观景视角。“浅深山色高低树”则由近及远,近观树木层叠,远望山色深浅,形成空间纵深感,构建起从登楼到望远的完整视觉序列。比喻:以“一片江南水墨图”喻“浅深山色高低树”,避开色彩直写,仅用“浅深”概括山色,以水墨图的空灵萧疏类比秋山意境,既贴合秋日微雨的朦胧特质,又引发读者对江南水墨清逸韵致的联想,虚实相契,妙合自然。虚实结合:“雨映寒空”“浅深山色高低树”为实写,勾勒微雨、秋山、树木的具体形态;“一片江南水墨图”为虚写,以虚拟意象升华实景意境。实写中避开工笔色彩,虚写中借“江南”“水墨”拓展想象空间,以实带虚,以虚显实,营造出淡远空灵的诗画交融之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微雨”切入秋景,一个“映”字精准捕捉自然特质。春日微雨如云雾弥漫,与天空混为一体,无从“相映”;初夏烟雨铺天盖地,裹住远物,亦难与天形成对照。唯秋日细雨“无点亦无声”,如透明丝缕,方得与寒空相映成趣。“雨映寒空半有无”的细腻刻画,既扣住秋雨“似有若无”的形态,又以“寒”字点染时令特征,传递清冷之感。此中“寒”字纯写物理属性,未掺诗人主观情绪,却为全诗奠定疏朗基调。次句“重楼闲上”的“闲”字暗藏多层意味。其一,暗示诗人非首次登楼,少了初临的急切,多了熟稔的从容;其二,排除“劳人迁客”的困顿心境——若为仕途奔波者,登楼常带侘傺愁绪,难有“闲上”之态。此“闲”字核心,在于见出诗人彼时余暇充裕、心神自适,可从容俯仰,细品秋雨中的山光树影。这种“闲”不是无所事事的空虚,而是历经世事后的澄明心境,为后文写景抒情埋下伏笔。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是诗人纵目野望的视觉概括。秋日天高气清,远处峰峦叠嶂,或青或黛,随距离远近呈现“浅深”变化;近处树木层层叠叠,虽难辨枝叶细节,却可见高低错落之姿。“浅深”状山色之淡远,“高低”摹树影之参差,二词看似寻常,却以极简笔触勾勒出秋山的空间层次感。诗人视角由远及近,又从近到远,在俯仰之间收尽秋景神韵,与前句“闲上”的从容心态相呼应。末句“一片江南水墨图”将实景升华为艺术意象,堪称神来之笔。诗人玩味眼前景致,忽觉“浅深山色高低树”恰似水墨画卷:山色的“浅深”避开浓艳色彩,暗合水墨画的氤氲留白;树影的“高低”错落有致,犹见画笔的皴擦点染。“江南”二字虽虚,却唤起烟雨迷蒙的地域联想,使抽象的“水墨图”具化出清逸萧疏的意境。此句妙在“以画喻景”而不滞于形,既概括景物特征,又注入审美体验——诗人从前未识此美,此刻悠然心会,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诗中“实”与“虚”的辩证关系尤值玩味。“浅深山色高低树”是实写,诗人有意舍弃色彩,以黑白灰的“视觉通感”向水墨画靠拢;“一片江南水墨图”是虚写,却以“江南”“水墨”的精准限定,引导读者在想象中补全画面细节。这种由实入虚、虚实相生的手法,避免了对景物的堆砌刻画,反而以空灵笔触凸显秋山的绰约风姿。正如水墨画“计白当黑”的妙境,诗人留白处恰是读者神游之所,寥寥数笔便引发对江南山水的悠远联想。
# 第三句(即“浅深山色高低树”)的是江南风景。
近代文学家陈衍《宋诗精华录》
# 扣题甚紧、非微雨无此景,非登城不能饱赏浅深高低。
不详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 高低深浅,曲尽其致,一幅水墨,妙于形容。
不详倪其心、许逸民《宋人绝句选》
# 诗人将登城所见的江南美景赞誉为“水墨图”,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融合起来的一个美妙比喻。
不详杨恩成《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