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

朝代:宋作者:周弼浏览量:3
táng
rén
jìng
wén
gēng
zuò
shū
chuáng
duì
dēng
mén
wài
zhī
chūn
xuě
bàn
fēng
cán
yuè
bīng

译文

厅堂宽敞人声寂静听不见打更声,独自坐在书床深夜读书面对孤灯。不知不觉门外一场春雪已经放晴,半山摇着残月溪流变成了一溪冰。

逐句剖析

"虚堂人静不闻更":厅堂宽敞人声寂静听不见打更声,

# 不闻更:没听到打更的声音。更:打更声。

"独坐书床对夜灯":独自坐在书床深夜读书面对孤灯。

# 书床:列书于床,便于取阅浏览,这是很多读书人的习惯。

"门外不知春雪霁":不知不觉门外一场春雪已经放晴,

# 霁:雨或雪停下来,放晴、晴朗的意思。

"半峰残月一溪冰":半山摇着残月溪流变成了一溪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深》是宋代诗人周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诗的前两句从室内氛围切入,通过细腻笔触渲染出万籁俱寂的深夜情境,继而自然引出挑灯夜读之人。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将诗境从室内延伸至室外,以虚实相生之法另辟蹊径。全诗匠心独运,重点并非展现读书的具体过程,而是聚焦于夜深时分周遭环境带来的独特感受。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沉浸书海、专注夜读的盎然意趣,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作者心境豁达开朗,某一日,沉浸于书卷之中。偶然抬眸望向天际,只见明月高悬,才惊觉时光悄然流逝。此情此景触动心弦,遂提笔赋诗,将彼时彼刻的心境与感悟倾注于笔端,以诗寄情,抒发心中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绘夜深景象与心境的诗。描绘了在空荡荡的厅堂里,夜深人静,连打更声都听不到,诗人独自坐在书床边对着夜灯。门外春雪刚刚停住,诗人却浑然不知,门外呈现出半座山峰被残月映照,溪面已经结冰的景象。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表达出诗人沉浸于深夜宁静之中,又不经意间被门外雪后清冷之景触动,产生对时光、自然变化的淡淡思索。

2. 写作手法

倒装:正常语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诗人将其倒置,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突出了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静谧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宁静。正衬:“虚堂人静不闻更”以“虚堂”的空荡和“人静”衬托出夜的寂静,连更声都听不见,突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别出心裁地从室内氛围切入,继而引出挑灯夜读的主人公。“虚堂”的空寂、“人静”的安谧,连同“不闻更”的静谧,皆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真切的感官体验。若依常规语序,本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但诗人有意倒置,先描摹主观感受,再揭示感受的主体,以此强化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只见诗人静坐书床,在灯火映照下专注苦读,浑然不觉已至深夜,连更漏之声都未察觉。这短短两句,紧扣“夜深”主题,将深夜室内的清幽之景尽数展现。后两句,诗人巧妙转换视角,将诗境从室内延伸至室外,以虚实相生之法开拓新境。不知何时,门外的春雪已然停歇。抬眼远眺,一弯残月斜挂半山;俯身近观,门前溪流悄然凝冻成冰。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沉浸夜读时悄然发生的,无声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表明诗人夜读之久。“不知”二字,既真实地描绘出诗人久读起身、开门四望时的刹那感触,也委婉流露出诗人夜读之后内心的宁静与惬意。

4. 作品点评

周弼此诗,字里行间皆流露着宁静安适的心境。开篇两句,诗人勾勒出自己挑灯夜读的场景——独坐书案前,沉浸于文字世界,全神贯注间,浑然不知夜已深沉。后两句笔锋一转,以“不知”二字巧妙转折,通过室外春雪初霁、残月映冰溪等景色的悄然变化,侧面烘托出诗人夜读时的全神贯注与心无旁骛,将那份沉浸书海的专注刻画得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陶弼《瑞莲池》

下一篇:宋·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