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何容易去何迟":愁绪啊,它来的时候多么容易,可要它离开却多么迟缓,
"半在心头半在眉":一半挂在眉梢,一半藏在心头。
"门掩落花春去后":把门掩上,看到落花满地,春天已然离去之后,
# 门掩落花春去后: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语,欧阳修有“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语,分别写亡国哀愁和少妇悲愁。
"窗涵残月酒醒时":透过窗户窥视,看到残月,正是酒醒的时刻。
# 窗涵:窗棂,窗格子。
"柔如万顷连天草":柔软起来就像那万顷连绵不断、与天相接的草,
# 连天草:王维《出塞作》有“白草连天野火烧”句。
"乱似千寻匝地丝":像一团绕地的乱丝,纠缠凌乱,无尾无头。
# 匝地丝:遍地的丝绳。匝,遍地、满地的意思。,千寻:形容丝长而多乱。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除却五侯歌舞地":除了那些五侯(权贵)们歌舞享乐的地方,
#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称五侯,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人间何处不相随":在这人世间,哪里不是愁绪紧紧相随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歌围绕“愁”这一主题,描绘了愁绪悄然而至的踪迹、趁虚而入的时机、萦绕心头的情状,以及在人间无处不在的态势,表达出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富有启示意义与精神鼓舞力量。
2. 写作手法
比喻:“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运用比喻,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和“千寻匝地丝”。“万顷连天草”凸显愁绪的广袤无垠、绵延不绝,极言其难以摆脱;“千寻匝地丝”则展现愁的纷繁杂乱、纠缠不休。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既写出了愁的形态特点,又细腻传达出诗人被愁绪深深困扰、无可奈何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讲的是“愁”的踪迹。这世上,没人会主动喜欢“愁”,可它偏就是这样,常常不请自来,来了之后又很难散去。它在人身上的表现很明显,一半藏在心里,让人心里像打了结一样难受;一半显现在眉毛上,变成了化不开的愁容。颔联“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说的是“愁”容易潜入的时机。心里清楚愁是什么滋味的人,总会想把它藏在心里最偏的地方,还会在心里筑起防线防备它。但“愁”就是这么会欺负人,总能找到机会钻进来。诗人觉得,它最容易趁两个时候来:一个是春天过去,花儿落了,门关上后,满院落花,孤独的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就会愁得不行,就像李煜在《浪淘沙》里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是亡国后的哀愁;还有欧阳修《蝶恋花》里“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的是青春少妇被抛弃的悲愁。另一个是心里有愁的人,想靠喝酒来解愁,可等酒醒了,看到窗外残月照着,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愁”就会冲破心里的防线,悄悄跑到心上,让人更愁了,就像范仲淹在《御街行》里说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一联可能是作者自己经历过的感受。颈联“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描绘的是“愁”的样子。当愁藏在心里、显在眉上时,人就会真切地感觉到,这“愁”软得像那一大片连到天边的草,怎么挥都挥不走;乱得像千万条铺在地上的丝线,怎么冲都冲不破。人就这么被它盖着、捆着,困在里面,特别痛苦,想摆脱这又软又乱的愁绪,真的没什么办法。尾联“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讲的是“愁”无处不在。“愁”这么让人讨厌,也许只有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日子,身边有歌有舞,骄纵奢侈,才不知道愁是什么。除了这些地方,“愁”在人间真是到处都能跟着人。
# 清人汪景龙评此诗(《咏愁》):“格虽不高,却有神无迹。”
不详《宋诗略》
# 此诗(《咏愁》)以“咏愁”为题,通篇不著一“愁”字,却没有一句不切题意。
不详欧阳忠伟(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一篇:宋·陈造《题赵秀才壁》
下一篇:宋·张淑芳《满路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