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fāng
huí
yùn
sòng
shān
biǎn
zhōu

朝代:宋作者:黄大临浏览量:3
qiān
fēng
bǎi
zhàng
zhōu
tiān
àn
dàn
zhī
rén
xiǎo
bié
jiā
huáng
shū
xiōng
huá
yuǎn
shān
xiū
shuǐ
tóng
guī
chù
zūn
léi
yǐn
sàn
cháng
tíng
bié
chán
mián
chéng
duàn
cháng
néng
shuǐ
cūn
shān
guǎn
lán
mèi
tīng
jìn
kōng
jiē

译文

通往宜州的道路千峰林立、百嶂环绕。天色阴沉黯淡,似乎也知道人将离去。清晨时分,与我家如黄叔度般贤德的兄弟分别。我们弟兄都已头发花白,路途遥远,不知日后我们能否在黄泉之下同归一处。酒宴在长亭散去时,已是暮色降临。惜别的话语缠绵悱恻,难以成句。离别的愁肠已经断尽,可这痛苦又能有多少呢?在简陋冷清的驿舍里,夜深人静无法入眠,整夜倾听空阶上的落雨。

逐句剖析

"千峰百嶂宜州路":通往宜州的道路千峰林立、百嶂环绕。

# 千峰百嶂:指峰峦重迭、道路险阻。嶂:高峻如同屏障的山峰。

"天黯淡、":天色阴沉黯淡,

"知人去":似乎也知道人将离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清晨时分,与我家如黄叔度般贤德的兄弟分别。

# 黄叔度:即黄宪。据《后汉书·黄宪传》记载,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在今河南)人。世贫贱,父为牛医,才识卓异,有“颜子”之称,其为人“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此处借指黄庭坚。

"弟兄华发":我们弟兄都已头发花白,

# 华发:花白的头发。

"远山修水":路途遥远,

# 远山修水:指路途遥远。修,长。

"异日同归处":不知日后我们能否在黄泉之下同归一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酒宴在长亭散去时,已是暮色降临。

# 长亭:古时设置在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随亭间距离长短而有长亭、短亭之分。这里泛指送别处。,樽罍:古代的酒器。罍,形似壶。樽:一作尊,酒杯。

"别语缠绵不成句":惜别的话语缠绵悱恻,难以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离别的愁肠已经断尽,可这痛苦又能有多少呢?

# 几许:多少。

"水村山馆":在简陋冷清的驿舍里,

"夜阑无寐":夜深人静无法入眠,

# 阑:尽。

"听尽空阶雨":整夜倾听空阶上的落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是宋代词人黄大临所作。彼时,黄大临送别弟弟黄庭坚(山谷)被贬宜州,有感而发。贺铸(贺方回)作为黄庭坚的至交,以豪放任侠、才情卓绝名重一时。词的上阕聚焦临别场景,语言质朴自然,却字字泣血,饱含沉痛。词人遥念前路崎岖、山高水远,直言今生兄弟再难相见,重逢之期唯有寄望于幽冥九泉,悲怆之情如决堤之水倾泻而出。下阕则着重刻画饯行宴席,以及别后漫长岁月的孤苦煎熬,悲愤之情在字里行间翻涌激荡。全词摒弃雕琢藻饰,以直白笔触直抒胸臆,将满腔深情厚意尽数倾注其中。这份浓烈真挚的情感,未经丝毫稀释,自然流淌于词句间,极具感染力,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为送别词篇,创作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词题“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点明创作缘由。作者黄大临,字元明,乃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胞兄。黄大临颇具诗才,与黄庭坚常有唱和之作,其诗词作品亦见于山谷文集之中,这首送别词更是饱含兄弟深情,别具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宜州之路千峰百嶂,天色黯淡,清晨送别兄弟黄庭坚。词人感慨兄弟皆已华发,期望日后能有同归之处。饯行宴散,别语难成句,极言不舍。又想象兄弟在贬谪途中水村山馆,夜深听着空阶雨声难以入眠,表达了对兄弟被贬的不舍与担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描绘宜州路途的千峰百嶂及黯淡天色,借路途的艰难和阴沉天色,烘托出送别时的悲伤与对兄弟被贬远方的担忧。虚实结合:“长亭饮散尊罍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实写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从早到晚,酒宴结束时已是日暮时分。兄弟二人别语缠绵,因悲伤而语无伦次,真切地展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是想象别后的孤寂情景,属于虚写。词人想象兄弟离别后,山谷弟夜宿在水村山馆,夜深人静却无法入睡,只能听着雨点击打空阶的声音,彻夜难眠。通过这种虚写,进一步衬托出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使离情别绪更加深沉浓郁。化用:“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这几句暗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通过化用,以空阶夜雨的意象,生动地表现出兄弟离别后,词人想象中弟弟夜宿水村山馆时,因离情别绪而难以入眠,只能听着雨点击打台阶的声音来挨时日的孤寂情景,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深沉浓郁。以乐景衬哀情:“长亭饮散尊罍暮,别语缠绵不成句”,长亭饯别,本是悲伤之事,却以“尊罍”之乐景写哀情。酒宴的热闹与离别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兄弟二人离别时的痛苦与不舍,别语缠绵,悲伤得说不出完整的话。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以“千峰百嶂宜州路”,如重锤般敲定黄庭坚被贬宜州的命运,一个“路”字更暗示行程已启,这场生离死别已然无法逆转。“千峰百嶂”看似只是直白描绘宜州道路的险峻多山,实则暗藏汹涌悲痛。遥想往昔黄庭坚贬谪黔州时,黄大临曾亲自护送,彼时“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的艰辛记忆,此刻如利刃剜心,令人不寒而栗。“天黯淡,知人去”,阴沉昏暗的天色与萧瑟清冷的氛围,恰似词人翻涌的愁绪,将其悲怆欲绝的心境衬托得淋漓尽致,也为这场离别渲染出浓重的哀伤底色。“晓别吾家黄叔度”,这一声呼喊,是从灵魂深处迸发的悲音。兄弟二人屡经命运磨难,如今亲弟弟又要“投荒万死”,这份剜心之痛,又有谁能承受?从暮色四合至破晓时分,词人在痛苦的深渊中彻夜挣扎,这份煎熬,字字泣血。“弟兄华发”是岁月无情的写照,时年黄庭坚58岁,黄大临年长数岁,皆已两鬓斑白。垂暮之年再遭此重创,其悲苦可想而知。“远山修水”与前文“千峰百嶂”遥相呼应,更添道路漫漫、险阻重重之感。恍惚间,仿佛能看见一位身形佝偻、面容憔悴的老者,背负着沉重的离愁,步履蹒跚地跋涉在荒山野岭之间,那凄凉之景,令人不忍卒睹。“异日同归去”一句,似泣血长歌,饱含绝望——今生再难相见,唯有寄望于黄泉重逢。而现实更添悲凉,黄庭坚抵达宜州仅一年,便抱憾离世,这句悲叹,竟一语成谶,成了兄弟二人最后的诀别。词的下阕聚焦饯行与别后相思之苦。长亭作为传统送别之地,宴席上“樽罍”虽满,却不过是借酒强作排遣。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本就不沾酒,正如他在《西江月》序中所述“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此处饮酒更显送别氛围压抑。一个“散”字凝练传神,既道出宴席终散的无奈,也暗含二人执手相看、难舍难分的情状。从暮色初临饮至破晓,不说晨光渐露,偏言“饮散”入“暮”,这般反常的时间表述,实则是以景衬情,让离别之悲更添几分浓重。黄氏兄弟皆擅诗词,可此刻执手话别,竟“别语缠绵不成句”。词笔至此,无声胜有声,将悲愤之情推至顶点,恰似无声的控诉,宣泄着对命运不公的强烈不满。黄庭坚屡遭贬谪,此次又远赴荒僻之地,加之兄弟二人皆已垂暮之年,历经坎坷却要面临生离,怎能不断肠?“能几许”三字,似质问、似悲号,字字泣血,将压抑已久的痛苦彻底迸发。“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三句,以想象之笔勾勒别后情景。词人遥想兄弟分别后,独宿荒村野馆,夜深人静时辗转难眠,唯有听着雨打空阶的声响,在漫漫长夜中苦挨时光。此句虽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意境,却更显气象雄浑,毫无拖沓之态。一个“尽”字,道尽长夜难捱的凄苦,将思念之深、悲怆之重推向极致。

4. 作品点评

作为一首赠别词,此作全然摒弃辞藻雕琢,以直白笔触倾诉衷肠。作者将浓烈深厚的情感,尽数倾注于质朴无华的字句之中,看似平淡如水的言语,实则暗流涌动,饱含真挚情谊。这种以简驭繁、以淡显浓的表达手法,让词作无需刻意渲染,便自然流露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缱绻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姚勉《绿阴》

下一篇:宋·曹彦约《萧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