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真弥勒":真正的弥勒菩萨啊,就是弥勒菩萨本身,
"分身千百亿":他能将自身化现为千百亿个分身。
"时时示时人":他每时每刻都在向当下的世人显现,
"时人俱不识":可是当下的世人,却都茫然不知,不能认识他。
1. 分段赏析
第一句以重复句式强化弥勒佛的“真身”属性,呼应《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暗示佛性超越表象。禅宗公案中常用重复语言破除学人妄想,此处如禅师喝问:“什么是弥勒?弥勒即是弥勒!”直指众生对佛号的迷执。两“弥勒”叠加,形成语言漩涡,迫使读者跳出“名相”认知,直面佛性本质。前句尾字与后句首字重复(“弥勒”),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的圆融观。第二句化用《法华经》“千百亿化身”典故,将抽象佛理转化为视觉想象——如敦煌壁画中千手观音,以数量极致表达普度众生的无尽愿力。分身愈多,世人愈难识真,暗合禅宗“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理论中“凡夫见相,圣人见性”的辩证。以“千百亿”极言化身之多,反衬“世人不识”的荒诞,类似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艺术夸张。数字“千百”在佛经中常表圆满(如“百八钟声”),此处却用于解构圆满,暗示“圆满即缺憾”的禅机。第三句以“时时”打破线性时间,暗含禅宗“念念不住”的时空观——佛性遍在,无过去未来。化用《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示现从神迹降格为日常,如禅师云“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将“次第开”(前诗)的历时性转化为“时时”的共时性,构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一体的时空折叠。既指“示现”,又含“启示”之义,如禅宗公案“如何是佛?云在青天水在瓶”。第四句呼应《楞严经》“众生迷闷,背觉合尘”,以“不识”点破“迷”与“悟”的临界状态。布袋和尚的世俗化形象(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与“真弥勒”的神圣性形成反差,暗讽世人将宗教符号流于形式。四字短句如禅杖击碎妄念,类似临济宗“看脚下!”的截断式教学。以“俱不识”否定全体众生,实为“无一众生可度”的反向表达(《金刚经》),暗藏“自性自度”的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