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í
liù
shǒu
sān
shí

朝代:宋作者:释昙华浏览量:3
zhēn
fēn
shēn
qiān
bǎi
亿
shí
shí
shì
shí
rén
shí
rén
shí

译文

真正的弥勒菩萨啊,就是弥勒菩萨本身,他能将自身化现为千百亿个分身。他每时每刻都在向当下的世人显现,可是当下的世人,却都茫然不知,不能认识他。

逐句剖析

"弥勒真弥勒":真正的弥勒菩萨啊,就是弥勒菩萨本身,

"分身千百亿":他能将自身化现为千百亿个分身。

"时时示时人":他每时每刻都在向当下的世人显现,

"时人俱不识":可是当下的世人,却都茫然不知,不能认识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七十六首(其三十四)》是南宋释师观所作的五言诗,一说为宋代僧某创作。此诗以宣扬佛法中弥勒佛的形象与教义为主题,“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直言弥勒佛化身万千,强调其无处不在的特性;“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则点明尽管弥勒佛常常显现在世人面前,可世人却难以领悟与察觉,揭示出世人对佛法真谛的懵懂。全诗语言质朴直白,以简洁的语句蕴含深刻禅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偈颂七十六首(其三十四)》由南宋释师观所作,创作于后梁贞明三年(917)三月。契此和尚即将圆寂之时,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诵出此偈,偈毕安然离世。后来有人在其他州县见到契此依旧负布袋而行,由此世人认定契此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各地寺院中背布袋、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形象,便依照契此塑造,此偈也成为这一认定的重要关联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句以重复句式强化弥勒佛的“真身”属性,呼应《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暗示佛性超越表象。禅宗公案中常用重复语言破除学人妄想,此处如禅师喝问:“什么是弥勒?弥勒即是弥勒!”直指众生对佛号的迷执。两“弥勒”叠加,形成语言漩涡,迫使读者跳出“名相”认知,直面佛性本质。前句尾字与后句首字重复(“弥勒”),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的圆融观。​​第二句化用《法华经》“千百亿化身”典故,将抽象佛理转化为视觉想象——如敦煌壁画中千手观音,以数量极致表达普度众生的无尽愿力。分身愈多,世人愈难识真,暗合禅宗“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理论中“凡夫见相,圣人见性”的辩证。以“千百亿”极言化身之多,反衬“世人不识”的荒诞,类似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艺术夸张。数字“千百”在佛经中常表圆满(如“百八钟声”),此处却用于解构圆满,暗示“圆满即缺憾”的禅机。​​第三句以“时时”打破线性时间,暗含禅宗“念念不住”的时空观——佛性遍在,无过去未来。化用《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示现从神迹降格为日常,如禅师云“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将“次第开”(前诗)的历时性转化为“时时”的共时性,构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一体的时空折叠。既指“示现”,又含“启示”之义,如禅宗公案“如何是佛?云在青天水在瓶”。​​第四句呼应《楞严经》“众生迷闷,背觉合尘”,以“不识”点破“迷”与“悟”的临界状态。布袋和尚的世俗化形象(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与“真弥勒”的神圣性形成反差,暗讽世人将宗教符号流于形式。四字短句如禅杖击碎妄念,类似临济宗“看脚下!”的截断式教学。以“俱不识”否定全体众生,实为“无一众生可度”的反向表达(《金刚经》),暗藏“自性自度”的禅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舒岳祥《绿阴》

下一篇:宋·周端臣《村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