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危立冻蛟脊":如湘夫人立于冷冻蛟龙之背,
# 冻蛟脊:冻僵的蛟龙背脊,这里用来比喻梅树的枝干。蛟,古代传说中一种像龙的动物,故又称蛟龙。,危立:高立。,湘妃: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传说死后成为湘水之神,这里比喻梅花。
"海月冷挂珊瑚枝":像海月冷挂珊瑚枝头。
# 珊瑚:海中动物,因其骨骼相连,形如树枝,故又名珊瑚树。,海月:一种半月形白色贝类,这里比喻梅花。
"丑怪惊人能妩媚":如此奇形怪状的枝干因为有花便显妩媚,
# 丑怪惊人能妩媚:《旧唐书·魏征书》载,诤臣魏徵“状貌不逾中人”,常当众提意见,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但唐太宗事后说:“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断魂只有晓寒知":其迷人的魅力只有晓寒知道。
# 断魂:令人神思恍惚,即具有迷人的魅力。
"百千年藓著枯树":枯树之上蒙着千年苔藓,
# 著:同“着”,粘附。,藓:苔藓。
"三两点春供老枝":老枝上缀着两三朵花。
# 三两点春:三两朵梅花。
"绝壁笛声那得到":植根绝壁哪得笛声颂扬,
# 绝壁:极其陡峭的山峰。
"只愁斜日冻蜂知":只担心斜日下冷蜂来扰乱清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咏物抒情诗。描绘了古梅凌晨与黄昏时的独特姿态、生长环境,体现了古梅丑怪中见妩媚、清幽孤寂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古梅的赞美,以及知音难遇的感慨和不求人知、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这是一组写古梅题材的七言绝句,借古梅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运用大量精妙的比喻,“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把梅树的枝干比作冻蛟脊、珊瑚枝,将梅花比作湘妃、海月,使古梅的形象鲜活独特,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用典:第一首诗中暗用唐太宗评魏徵容貌的典故,魏徵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唐太宗曾评价魏徵“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耳”,意思是别人说魏徵举止粗疏傲慢,可自己却觉得他很有魅力。在诗中,诗人将这一典故用于描写古梅。“丑怪惊人能妩媚”,表面说古梅外形可能是丑怪惊人的,但却有着独特的妩媚之处。就像魏徵虽可能在外在举止上不被一些人认可(丑怪惊人),但在唐太宗眼中却有着独特魅力(能妩媚)。诗人通过这种类比的方式运用典故,把古梅外在的奇特与内在的韵味相结合,同时借古梅自比,委婉地传达出自己虽可能不被世俗眼光看好,但有着独特内在价值的自我评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古梅生长的环境,如“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咏叹凌晨时分的古梅。诗的开篇一、二句采用拗句形式,初读时,会让人联想到李贺的诗风,但细细品味,却又有所不同。李贺诗中的比喻常常出人意料、难以捉摸,而此诗的比喻却巧妙自然,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别出心裁,正如袁枚在《续诗品・割忍》中所说,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诗人熟稔《楚辞》,当他凝望着梅枝上的花朵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湘妃袅袅婷婷站立在蛟脊之上的曼妙身姿。虽然在《九歌・湘夫人》中,并没有湘妃乘蛟的描述,只提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且湘夫人所乘为马。然而,诗人将那曲折盘绕的梅枝想象成“冻蛟”,如此一来,唯有登上蛟脊的水神湘妃,其风姿神韵方能与枝上梅花相媲美。萧德藻曾师从曾几学诗,深受江西诗派的熏陶,该诗派作诗注重“无一字无来历”。“湘妃”与“蛟”同出于《楚辞》一篇之中,如同信手拈来,故而诗人能够巧妙地移花接木,让湘妃的凌波微步踏上蛟背。倘若将“湘妃”替换为其他美人或仙子,恐怕都难以如此贴切。即便把梅花比作洛神,也不尽合适。这不仅是因为《洛神赋》中没有蛟的意象,更关键的是,梅树生长于江南,若要描摹梅花的神韵,“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般的北方女神,终究不如“要眇宜修”的南方女神那般契合。此句的诗眼在于“冻”字,正是这个字,精准地凸显出此花非梅莫属的特质。诗人继续凝视着梅枝,刚刚乘蛟的女神,又仿佛幻化为挂在珊瑚枝上的海月。或许有人会觉得,诗人将树枝比作珊瑚,并非新奇之想,西晋潘岳在《安石榴赋》中就曾把石榴树比作“若珊瑚之映绿水”。但需知,诗人是在清晨曙光初照之时赏梅,此时的梅枝,在熹微晨光的映照下,与在半透明海水中若隐若现的珊瑚极为相似。更何况,诗人更进一步,以海月来比喻梅花,海月与珊瑚皆为海中之物,“珊瑚挂海月”的想象,犹如天衣无缝的剪裁,自然流畅。再加上一个“冷”字,更是将梅花的形与神都精妙地呈现出来。随后,诗人触景生情:倘若没有花朵的点缀,眼前的梅枝定会显得怪异惊人,而在花开时节,它却不只是如梅尧臣《东溪》中所写的“老树着花无丑枝”那般,而是尽显“妩媚”之态。范成大在《梅谱》中提到:“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者为贵。”然而,若没有娇艳花朵的装扮,梅枝便难以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与品格。此句暗中借用了唐太宗评魏徵容貌的典故,若不了解这一典故,便难以深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正是这一句,拓展了诗的意境,在古梅身上委婉地寄托了更为深远的内涵。第四句似乎脱胎于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中的“粉蝶如知合断魂”,却又有转折之意:诗人感慨古梅这种在“怪异”中蕴含的“妩媚”,唯有清晨的寒意能够领会,言外之意,满是知音难觅的怅惘。诗的末二句,抑扬顿挫之感十足,与其说诗人是在咏梅,倒不如说是在借梅自咏。“丑怪惊人能妩媚”,或许可看作是诗人对自己“苦硬顿挫,而极其工”诗风的自我评价,当然,也可能是诗人对自己人品的一种自白。第二首诗是依前韵而作,咏唱的是黄昏时的古梅,视角有所转换。诗的开头是一组对仗句,运用了拗救的手法(“著”字应平却用仄,“供”字应仄却用平)。以“百千年藓”搭配“枯”“老”等字,突出梅树的古老;用“两三点春”来形容梅花的稀少。从声调和字面来看,都给人一种“苦硬”的感觉,而且不再使用比喻,而是改用了铺陈直叙的“赋”的手法。这里的“春”指代梅花,这是古人常用的表达,典出刘宋陆凯《赠范晔》中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第三句描述古梅扎根于绝壁之上,远离尘世,不会有人前来梅边吹笛。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梅花引》等曲调,古人赏梅时常常以吹笛来烘托气氛,如陈朝江总在《梅花落》中写“金铙且莫韵,玉笛幸徘徊”,唐代韩偓的《梅花》有“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殷尧藩《山中梅花》里“铁心自拟山中赋,玉笛谁将月下横”。此句并非简单地描摹古人诗意,而是反其意而用之。末句则表示梅花所担忧的,是被冬日黄昏中的蜜蜂知晓,从而打破其淡泊宁静的生活,这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表达的意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 作品点评
《古梅二首》乃南宋诗人萧德藻所著的七言绝句组诗,生动呈现出诗人的隐居生活与独特诗风。首篇咏凌晨古梅,诗人凭借丰富想象与精妙比喻,勾勒出古梅枝干“丑怪惊人”,却因繁花点缀而“妩媚”动人之姿。其间,借唐太宗评魏徵之典故,含蓄传达对自身诗风与人品的审视,更流露出知音难寻的喟叹。次篇绘黄昏古梅,展现其扎根绝壁、远离喧嚣的清幽之境。诗人反用古人吹笛赏梅之传统意象,寄寓淡泊名利、不慕人知的高洁志趣。将两首诗连读,借物言志之意昭然若揭,尽显诗人宁愿知音难觅,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组即景抒情之作,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皆含蓄内敛,余韵悠长,于遣词造句间,尽显诗人奇峭独特的诗风。
# 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胶背,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梅花诗之工,至此可叹观止,非和靖所想得到矣。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下一篇:宋·周文璞《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