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孤鹤在林间":我像一只孤鹤栖息在林间,
"百事无营只爱闲":世间琐事都不经营,只爱这份清闲。
"最得意时朝曝背":最得意的时刻,是清晨晒着脊背取暖,
"未忘情处晚看山":尚未忘却的情怀,藏在黄昏眺望山峦的景致里。
"静拈周易从头读":静下心来,拈起《周易》从头细细品读,
"醉把唐诗信手删":醉意渐浓时,随手翻阅唐诗,随心品评删改。
"为爱石桥明月色":只因喜爱石桥上明月的清辉,
"柴门常是夜深关":柴门常常到深夜才关上。
# 柴门常是夜深:影印《诗渊》册三页二○六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情怀诗。全诗围绕诗人隐居林间的生活展开,表达了对闲适自在、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与满足。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身如孤鹤在林间”以“孤鹤”自喻,“孤鹤”常被赋予高洁、自由、超脱的象征意义,既形象写出诗人独居林间的状态,又暗示其不恋世俗、追求清雅的品格,使抽象的心境具象化。细节描写:“朝曝背”“晚看山”“静拈周易”“醉把唐诗”“柴门夜深关”等细节,细致刻画了诗人日常起居与精神活动,如清晨晒背的惬意、黄昏赏山的悠然、研读典籍的专注、醉品唐诗的洒脱,以及因恋月色而晚关柴门的随性,让隐居生活场景鲜活可感,凸显其闲适之态。借景抒情:“林间”“山”“石桥明月色”等自然景致的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融入诗人的情感。如“未忘情处晚看山”“为爱石桥明月色”,借山林、月色等景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环境的满足,景与情交融,强化了超然物外的心境。白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如“百事无营只爱闲”“柴门常是夜深关”,以简洁直白的文字勾勒生活状态,不加雕琢却精准传达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尽显平淡中见真趣的风格。铺陈:首联以“孤鹤在林间”的意象起笔,铺垫与世无争的状态,“百事无营只爱闲”定下“闲”的基调;颔联铺写日常乐事:“朝曝背”的惬意、“晚看山”的情致,以早晚时光的细节展现对自然的亲近;颈联进一步铺陈日常活动:“静拈周易从头读”的沉静、“醉把唐诗信手删”的随性,通过读书、品诗的细节,刻画超然物外的心境;尾联以“石桥明月色”“柴门夜深关”的画面收尾,用对月色的偏爱和晚归的细节,收束全篇闲居图景。直抒胸臆:首联“百事无营只爱闲”,“只爱闲”三字直接点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不加掩饰;颔联“最得意时”“未忘情处”,以“最”“未忘”等词直白表达对“曝背”“看山”的偏爱,袒露内心的满足。
3. 分段赏析
首联“身如孤鹤在林间,百事无营只爱闲”:开篇以“孤鹤”自喻,点明自己如孤鹤般栖息林间的状态,“孤鹤”常象征高洁、自由,暗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百事无营只爱闲”直接抒发了对无拘无束、无所操劳的闲适生活的热爱,奠定了全诗恬淡自适的基调。颔联“最得意时朝曝背,未忘情处晚看山”:描绘了日常起居中最惬意的场景——清晨晒背取暖,黄昏观赏山色。“最得意”“未忘情”传递出诗人对这些平凡小事的珍视,于简单生活中品味乐趣,体现出对自然与平淡生活的深情。颈联“静拈周易从头读,醉把唐诗信手删”:写诗人的精神生活:安静时翻阅《周易》,沉醉时随意品评删改唐诗。“静拈”“醉把”展现出悠然自在的状态,既体现了对典籍的热爱,也暗含一种不被外物束缚的洒脱,进一步凸显隐居生活的充实与自由。尾联“为爱石桥明月色,柴门常是夜深关”:以“石桥明月色”的美景收束,点出因喜爱月夜石桥的景致,常常深夜才关柴门。这一细节既写出自然景色的迷人,也表现出诗人沉浸其中、乐而忘返的状态,将对林间生活的热爱推向极致,收尾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管师复《句》
下一篇: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