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dōng
shān
tàn
méi

朝代:宋作者:刘镇浏览量:2
líng
líng
shuǐ
xiàng
qiáo
dōng
yún
guī
shàng
zhù
shū
fēng
dàn
yuè
yǒu
lái
shí
liú
shuǐ
xíng
yún
chù
jiā
rén
xiāng
xiù
hán
xiū
zhú
bái
tóu
kōng
xuě
biān
chūn
zhuó
wèn
chūn
chūn

译文

河水叮咚流向桥东,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逐句剖析

"泠泠水向桥东去":河水叮咚流向桥东,

# 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声。

"漠漠云归溪上住":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

# 漠漠:弥漫广布貌。

"疏风淡月有来时":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

"流水行云无觅处":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

"佳人独立相思苦":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

"薄袖欺寒脩竹暮":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

# 脩竹:高高的竹子。

"白头空负雪边春":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

"著意问春春不语":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 著意:留意,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东山探梅》是宋朝词人刘镇的一首词。词之上片,紧扣“探”字,细腻描绘探梅途中及抵达时所见之景,氛围烘托得极为闲适淡雅;而下片前两句,则巧妙援引杜甫诗中幽独佳人之喻,将梅花相比,深切抒发探梅所引发的感慨,叹惋逝去青春难以追回。整首词聚焦初春雪梅之静美,情致委婉,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镇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荣登进士,后因“诖误”之故,谪居三山长达三十载。其间,曾赴杭州东山探寻梅花,此词正是对那段探梅之旅所见所感的生动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通过描写诗人相思之苦与人生失意,抒发了词人对佳人的思念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下片前两句“以杜甫诗所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杜甫诗中的幽独佳人形象,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孤寂的品质,这里将梅花比作幽独佳人,既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和气质,又巧妙地借用典故,丰富了梅花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赏与向往。直抒胸臆:下片后两句“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慨叹,将内心的遗憾与怅惘直接表达出来,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凸显,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3. 分段赏析

上片紧扣“探”字,借探梅途中及抵达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与“疏风淡月”这类景物,着力烘托渲染环境,营造出极为闲淡的意趣。那行云流水、疏风淡月之景,恰是对梅所处环境的精妙勾勒。下片聚焦“梅”字展开对梅的刻画。前两句化用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以幽独佳人作比梅花,借此抒发探梅时的感触。“著意问春春不语”,此句仿若从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脱胎而来,明明春是随梅花而至,可当探寻者询问时,它却似羞怯般默不作声,笔法甚是委婉。后两句则借探梅之事悠悠慨叹:往昔屡屡错过雪中赏梅的良辰美景,如今已步入老境,那逝去的青春岁月再难追回。而这最后的慨叹,正是此篇抒情的关键主旨所在。

4. 作品点评

此词描绘了前往杭州东山探寻梅花的所见所感,核心聚焦于“探”之妙趣。上片以细腻笔触勾勒初春雪梅之静谧,意境委婉悠长;下片则紧扣“梅”字,展开层层渲染。而词末两句的深沉慨叹,犹如画龙点睛,揭示了全词抒情的主旨,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斯植《林间》

下一篇:宋·张元道《秋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