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lìng

朝代:宋作者:侯置浏览量:3
yuè
qīng
yún
tiān
dàn
zhù
qiǎo
huā
tīng
yáng
guān
qiān
pīn
mǐng
dǐng
huā
shēn
chù
míng
jiāng
jiāo
fāng
cǎo
chūn
zhú
xíng
rén
kāi
néng
zhuó
liú
chūn
zhù

译文

月亮冲破微云,淡淡的月色映照大地,夜深人静花好月圆无阴无雨。不要再听《阳关曲》牵惹离绪了。喝它个酩酊大醉,还是在鲜花丛中。明日就要踏上郊外张曼芳草的离别之路,春光也似乎随人离去。不像酴醾花独自在暮春开放,好像是着意留春不肯放春归去。

逐句剖析

"月破轻云天淡注":月亮冲破微云,淡淡的月色映照大地,

# 天淡注:谓云层稀薄,天色浅淡。,破:过,开。唐沈佺期《度安海入龙编》诗“别离频破月,容鬓骤催年”。

"夜悄花无语":夜深人静花好月圆无阴无雨。

"莫听《阳关》牵离绪":不要再听《阳关曲》牵惹离绪了。

# 阳关:即《阳关曲》,此为送别之曲。

"拚酩酊花深处":喝它个酩酊大醉,还是在鲜花丛中。

"明日江郊芳草路":明日就要踏上郊外张曼芳草的离别之路,

"春逐行人去":春光也似乎随人离去。

"不似酴醿开独步":不像酴醾花独自在暮春开放,

# 酴醿:即“荼蘼”,植物名,亦称佛见笑、独步春。春末夏初开花。

"能著意留春住":好像是着意留春不肯放春归去。

# 著意:一作:着意:注意,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犯令》是宋代词人侯寘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上片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透过清冷的月色和朦胧的夜色,烘托出送行者和远行者双方内心的悲戚与不舍。下片则运用意象对举,以随风远去的芳草比喻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又以独自绽放的酴醾花象征词人独自留守春光的孤寂,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与对春光留念的双重情感。全词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风格清雅婉约,自成一派。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正值暮春,词人侯寘为送别友人,在临行前夜乘兴写下《四犯令》一词,借词作抒发了不忍春逝与难舍离人的双重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词,诗人描绘了“月破轻云天淡注”的朦胧夜色、“夜悄花无语”的静谧氛围,词人借酒消愁的狂态,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哀伤惆怅的意境,体现了离别时分的凄清、孤寂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面对离别时无力挽留的无奈与惆怅,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2. 写作手法

映衬:“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与“拚酩酊花深处”前两句描绘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月夜之景,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而后一句“拚酩酊花深处”则刻画了词人想要借酒消愁,在花丛中尽情沉醉的行为。以景色的静谧清幽映衬出词人内心无法平静的离愁别绪,通过这种动静、情境上的映衬,更加突出了词人情感的强烈。寓情于景:​“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词人想象明日友人即将踏上江郊长满芳草的道路,而春天也仿佛跟随着行人的脚步离去。“江郊芳草路”是典型的送别场景中的景色描写,“春逐行人去”则进一步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春天本是美好的象征,却随着友人的离去而消逝,将自然景色与离别的哀伤之情紧密融合,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借物抒情:​“不似酴醾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词人借助酴醾花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酴醾花在暮春时节独自开放,词人将其与自己面对春天消逝却无力挽留的情况进行对比,借酴醾花能够“独步”且仿佛有意留住春天,来反衬自己不能留住美好时光(包括友情、青春等)的无奈与惋惜之情。通过对酴醾花的描写和感慨,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一具体事物之上。联想:由《阳关曲》联想到离别的愁绪。《阳关曲》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曲,其声调凄切哀怨,往往能触动人们心底的离愁别恨。词人在这里听到《阳关曲》,马上联想到即将到来的离别,以及离别所带来的痛苦和哀伤,所以才会说“莫听”,不忍让这充满离绪的曲子进一步牵动自己的愁肠。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临别时的情景。作者首先运用写意的手法,简洁而又生动地勾勒出别夜的景色:“月破轻云天淡注”。微风轻轻吹动云朵,月儿从云层中穿出,天空宛如被淡墨轻染,月光皎洁如银,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恬淡的意境。这一句显然从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汲取了灵感,将入夜后的凄清景象描绘得极为传神。不过,这句词虽然写的是景,却又不仅仅是写景,它还蕴含着人物的情感。景中情与情中景相互交融,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愁绪。接着,“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悄”字点明了夜深人静的氛围,“花无语”本是描写花的状态,但在这里实际上是借花来指人,实写人在离别之际的无语凝噎,就如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所表达的那种惆怅心情。不过,这里采用了化实为虚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婉转含蓄。“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上一句,揭示了“无语”的原因。《阳关曲》是离别时常常演奏的曲子,其声调凄切,往往能触动人们心底的离愁。此时此刻,主人公不忍听到这样的曲子,因为那会让离别的痛苦变得更加难以承受,由此可见离愁之深重。然而,面对这深沉的离愁,主人公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来麻醉自己,于是有了“拚酩酊花深处”。“酩酊”一词形容大醉的样子,“拚”字则表现出了主人公为了摆脱离愁,不惜一醉的决绝态度。这种形象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因无法排解离愁而独自在花丛中拼命痛饮的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主人公内心无法得到慰藉的痛苦和无人倾诉的悲哀。与前人“都门帐饮无绪”的描写相比,这样的描写效果更加强烈,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离别的悲伤。以上所描述的是离别前的情景,仅仅如此,就已经让人感到无比凄凉。下片则是宕开一笔,转而推想别后的情景。“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这里运用芳草来表达离情,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是用芳草的无尽来比喻离恨的绵长。但本句却别出心裁,用常得奇,自铸新词,赋予了更深的意蕴。一般诗词中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而作者却想象成是芳草追逐着行人的脚步远去;本是人已离去而芳草依旧,作者却想象成人走了春天也随之消逝。这种奇特的想象,使得芳草和离愁之间,以及春天和行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联系,由此作者突发奇想:如果能够阻止春天的脚步,是不是就可以留住远行的人呢?那么,有什么能够留住春天呢?作者想到了酴醾花。酴醾花是花期最晚、到暮春才开放的一种花。苏轼有诗为证,“茶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还有诗说“开到萘蘼花事了”。它在花期将尽之时才开放,仿佛在努力延长春天的时日。作者由此想到,如果人能像酴醾花这样,把春光和离人也一起留到最后一刻该有多好。但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作者也深知“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即便像酴醾花那样开得晚,能够“着意留春”,又能留得住多久呢?更何况根本不像酴醾花那样。这两句词委婉地表达出“强欲留春春不住”,也就是留春无计,而实际上暗指留人也无计。词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综观整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人物心中的一段痴想,虽然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但它却以一种动人且真挚的方式,表达了离人因无法留住对方而产生的深深惆怅和无尽叹惋。这与上片临别时“不忍分别”的情感相呼应,真实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微妙心理活动和复杂情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表现离别之情时,摒弃了传统离歌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匠心独运,以新颖别致的联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离人内心真挚深沉的离愁别绪。整首词含而不露、空灵蕴藉,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以沉醉遣离愁,颓唐处皆有深情,见出性情之厚。……“不似”二字轻嗔轻怨,莫不关情,自然名隽。

原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周笃文《宋百家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长庚《念奴娇·咏雪》

下一篇:宋·苏辙《除日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