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méi

朝代:宋作者:宋伯仁浏览量:3
nán
zhī
xié
chā
jūn
chí
shòu
yǐng
cēn
luò
yàn
chí
dào
rén
jiā
chuāng
nuǎn
děng
xián
wàng
què
lǒng
tóu
shí

译文

向南的梅枝斜插在古老的净瓶中,清瘦的梅影长短交错落在砚台里。不要说人家的门窗间多么温暖,轻易就忘了在陇山边苦寒的日子。

逐句剖析

"南枝斜插古军持":向南的梅枝斜插在古老的净瓶中,

"瘦影参差落砚池":清瘦的梅影长短交错落在砚台里。

"莫道人家窗户暖":不要说人家的门窗间多么温暖,

"等闲忘却陇头时":轻易就忘了在陇山边苦寒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瓶梅》是南宋诗人宋伯仁写的七言绝句,写的是插在瓶中的梅花。前两句写书斋雅趣:梅枝斜插古瓶,清瘦的影子投在砚台上,展现文人生活的闲适。后两句笔锋一转,提醒不要因室内温暖就忘记梅花原本生长在陇头苦寒之地的本性。诗人借瓶梅与野梅的对比,以小见大,告诫人们不要沉溺舒适而丧失初心,语言简练却寓意深刻,在平淡的咏物中寄托了深沉的人生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伯仁是南宋理宗嘉熙年间盐运司的属官,既会写诗,也擅长绘画,画梅花尤其出色。“瓶梅”这个诗题,指的是插在瓶子里的梅花。这类以具体事物为吟咏对象的诗,在南宋文人当中很常见,文人常常通过将日常使用的器物和自然中的景物结合起来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志趣。“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就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瓶中梅花的形态,通过对比室内温暖与陇头的寒冷,隐含了对梅花虽处温室却不失本性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推崇与坚守。

2. 写作手法

对比:“莫道人家窗户暖,等闲忘却陇头时”中“人家窗户暖”描写梅花当下的生存环境,被插在瓶中,置于窗下,远离了户外的风霜,处于温暖、安稳的人工环境中。这里的“暖”不仅是温度,更暗含一种被呵护的“舒适感”。“陇头时”回溯梅花原本的生长之地“陇头”指野外的高地、田埂,是梅花在自然中经历严寒、风雪的环境。“陇头时”代表着它未被折取前,在旷野中顶霜冒雪的艰苦过往。通过“温暖窗下”与“苦寒陇头”的对比将梅花从自然到人工、从艰苦到安逸的境遇变化直观呈现。用典:“等闲忘却陇头时”,巧用“陇头梅”典故。原典出自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原指陇山(今甘肃一带,古为边塞荒寒之地),后因该诗流传,“陇头梅”被赋予“生长于荒寒野外、承载坚韧品格”的象征意义,成为区别于温室之花的自然本真之梅代称。作者在诗中以“陇头”呼应边塞荒寒之境,借“陇头梅”这一典故意象,强调其未经人工雕琢、在风霜中自然绽放的“本色梅”特质,暗含对坚韧品格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前句“南枝”点明梅花的生长方位,常指向阳的枝条,暗含梅花向阳而生的特性;“古军持”即古旧的水瓶,以古朴的器物衬托梅花。梅花斜插其中,不刻意修饰,尽显自然之态,一个“斜”字既写出梅枝的姿态,又透着随性之美。后句转而写梅的影子“瘦影”既符合梅枝清瘦的形态,又暗含梅花不丰腴、却有风骨的特质。“参差”描绘出影子在砚池中的错落之态,将梅与文人常用的“砚池”相联系,让梅花自然融入文人生活场景,增添了清雅气息。这两句通过对梅花形态、生长环境瓶中及影子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清瘦雅致的瓶梅图。“莫道人家窗户暖,等闲忘却陇头时”则由景转入抒情与议论。“人家窗户暖”是瓶中梅花当下的生存环境,温暖舒适;“陇头时”则是梅花曾经在野外陇头的生长经历,那里或许寒冷、艰苦。诗人以“莫道”起笔,提醒人们不要因梅花如今身处暖境,就以为它会轻易忘记过去的艰难。这两句运用对比,将梅花当下的境遇与过往的经历对照,赞美了梅花即使身处舒适环境,也不忘本、不改其坚韧品性的品格,寄托了诗人对坚守本心者的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有赠》

下一篇:宋·叶绍翁《寓居(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