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僧问我西来意":因为有个僧人问我西来东土的真正意旨是什么,
"我话居山七八年":我说在这山里居住已有七八年了。
"草履只栽三个耳":(我穿的)草鞋只缀着三个绳耳(用于穿系鞋带),
# 草履:一般是僧人法会时所著,编制时每只前后各栽两耳,连结而拢住脚面。只有三个耳,便系不住,只能趿著穿。
"麻衣曾补两番肩":麻布衣服的肩部曾经缝补过两次了。
"东庵每见西庵雪":在东面的茅庵常常看见西面茅庵顶落满白雪,
"下涧长流上涧泉":下方溪涧里长久流淌着从上方溪涧流下来的泉水。
"半夜白云消散后":到了半夜白色的云雾消散之后,
"一轮明月到床前":一轮皎洁的明月(的光芒)照到了床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禅诗诗,也是一首山水修行感悟诗。诗中,诗人先借僧问西来意,引出自己居山七八年的修行经历。接着描绘自身简朴的修行装束,而后呈现东庵西庵的雪景、上下涧水的长流等自然画面。最后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作结,借景象征去除烦恼、明心见性,表达出独特的禅悟境界。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以简陋的衣物象征僧人清苦的修行生活与淡泊无求的心境;“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以山间常有的雪景、流水象征自然的恒常与流转,暗含对佛法如自然般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的领悟;“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以明月象征“西来意”所指向的清净本心与觉悟之光,白云消散、明月显现,隐喻破除迷障后豁然开朗的悟道境界,将佛法义理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之中。
3. 分段赏析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此句开篇点题,以对话巧妙回应僧人对达摩祖师西来意的疑问。诗人未直接阐释佛法玄理,而是用自己长达七八年的山居修行经历作答,含蓄地传递出修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历经漫长岁月沉淀,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修行基调,也引发读者对“西来意”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七八年修行中,诗人不以“枯坐冥想”为务,而是于细微观察中探寻真理,契合宋儒“万物静观皆自得”与禅家“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诗人聚焦于日常生活细节,通过描写破旧的草鞋和多次缝补的麻衣,生动展现出山居生活的清苦。这种对物质需求的极简追求,正是“少欲知足”修行态度的直观体现,彰显出“头陀”苦行精神。修行融入生活点滴,契合禅家“担水砍柴,无非是道”的理念,表明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皆是修行道场,修行不必脱离日常生活,于细微处即可体悟佛法。“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作为全诗精华,前半句描绘寒冬独特之景,东西庵在皑皑白雪覆盖下浑然一体,打破空间界限,消解对立;“下涧长流上涧泉”展现四时普遍之景,上涧与下涧虽有空间差异,但泉水流淌从未停歇,暗示本质相同。诗人以“每见”凸显特殊之景的难得,用“长流”表现普遍之景的恒常,于普遍与特殊的辩证中,领悟万物对立统一的哲理,达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和“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揭示修行需以平和之心静观万物,方能洞悉真理。“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以“白云”为象征意象,暗喻烦恼如层层云雾遮蔽本心,众生虽皆具“同一真性”,却因妄念缠绕而难以显露。诗中“半夜白云消散后”,恰似修行者历经“舍妄归真”的历程,通过消除分别心,降伏烦恼,实现了对惑业的超脱;“一轮明月到床前”,则以皎洁月光象征明心见性的顿悟之境,展现修行者与真理冥合的至高境界。这与惠能大师“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悟即至佛地”的教诲不谋而合,生动诠释了禅宗顿悟的精妙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