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镜":像镜子一样明亮,
"黑如漆":像黑漆一样漆黑。
"四七二三":四七二三,
"多虚少实":大多虚假,少有真实。
"灵山拄杖":灵山的拄杖,
"且拈靠壁":暂且拿起靠在墙壁上。
1. 分段赏析
“明如镜,黑如漆”,这两句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作比,镜子是日常用来映照万物的器物,无论容貌、物件,只要对着镜子都能清晰显现,它的“明”不仅是光亮,更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而漆是用来涂饰、遮盖的,漆黑一片时连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它的“黑”代表着遮蔽与模糊。这种强烈的对比,恰如禅修中两种状态:心明如镜时,能洞察事物本质;心暗如漆时,便会陷入迷惑。作者没有直接讲禅理,却用人人都懂的生活现象,让人自然联想到内心的通透与蒙昧,体会到修行中保持清明的重要。“四七二三,多虚少实”,这里的数字没有具体所指,更像随口说出的模糊计数,就像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些”“不少”之类的笼统说法。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暗含着一层意思:世间很多被人谈论的道理、现象,往往就像这些数字一样,没有确切的所指,充满了不确定。作者紧接着说“多虚少实”,是想告诉人们,不必执着于那些看似有道理却空洞的说法,要在纷繁的表象里分辨出实在的东西。这就像禅修时,不被各种花哨的理论迷惑,而是要找到能真正指引内心的实在感悟。“灵山拄杖,且拈靠壁”,灵山在佛教中是佛陀宣讲佛法的地方,象征着修行的源头与归宿;拄杖是僧人行走时的辅助工具,陪伴他们走过山路、穿过市井,是日常修行的一部分。“且拈靠壁”这个动作很随意,不是郑重地供奉起来,也不是紧紧攥在手里,就像随手放下一件常用的东西。这背后藏着修行的态度:对那些象征着信仰与修行的事物,不必刻意看重或紧抓不放。就像僧人不会因为拄杖有意义就时刻紧握,修行者也不该被外在的形式束缚,真正的禅意就藏在这种自然的放下里,融在平常的举动中。
上一篇:宋·郑思肖《伯乐相马图》
下一篇:宋·方回《初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