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折南枝傍小丛":谁折取那南向枝头、傍着矮丛绽放的梅花呀,
"佳人丰色与梅同":那佳人的美貌姿色与这梅花一样出众。
"有花无叶真潇洒":梅花有花朵却没有叶子,真是潇洒自在,
"不问胭脂借淡红":它可不向胭脂水粉借那淡红的颜色。
"应未许":梅花想必是不愿开放,
# 应未许:“应未许”二句:写梅花耐寒本性,并非愿嫁春风的桃李之辈,喻佳人不随俗。
"嫁春风":在春风中绽放。
"天教雪月伴玲珑":上天让它与洁白的雪、清朗的月相伴,更显玲珑可爱。
# 天教雪月伴玲珑:意思是梅花天生甘愿与雪月为伴。
"池塘疏影伤幽独":池塘边梅花疏落的影子,透着孤独与忧伤,
# 池塘疏影伤幽独:化用林逋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何似横斜酒盏中":哪比得上在酒盏中横斜的姿态,惹人喜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梅花折于小丛、无叶潇洒、淡红自然的形态,以及梅花不与春风相伴,而与雪月为友的品性,表达了词人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这是一首写梅花题材的词,借梅花的种种景象写出了词人的志趣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佳人丰色与梅同”,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一方面,让梅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且富有美感,不再仅仅是自然界中普通的植物,而是如同佳人般风姿绰约;另一方面,也借梅来衬托佳人,使佳人的美好形象更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与典雅气息,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美感与诗意。化用:“池塘疏影伤幽独”化用了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林逋的诗句以“疏影”“暗香”细腻地描绘出梅花的姿态和神韵,郑少微在此词中借用“疏影”这一意象,营造出幽独、清冷的氛围,展现梅花在池塘边独自绽放的孤寂之美,深化了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托物言志:全词整体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自喻或喻人。通过描写梅花“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的独特外形,不与百花争春、在雪月相伴下开放的习性,以及“池塘疏影伤幽独”的孤寂处境,词人借梅花来寄托自己(或所赞颂之人)不慕荣利、孤高自守、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态度。反衬:“应未许,嫁春风”,以春日繁花争艳、依附春风的常见姿态为衬,突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不媚俗世的高洁;“不问胭脂借淡红”,用胭脂所代表的人工艳丽色彩,反衬梅花天然淡红、清雅素净的风姿,强调其“有花无叶真潇洒”的本真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梅花的丰姿与韵致。起句“谁折南枝傍小丛”,巧妙地从梅花所处环境切入。南枝因向阳,梅花绽放最为繁茂,“折南枝”意味着选取了开得最盛的梅花,为下句描绘梅花“丰色”埋下伏笔。次句“佳人丰色与梅同”,以物拟人,实现从物到人的自然过渡。这里的“丰色”,既是梅花的艳丽,也是佳人的风姿,梅花与佳人相媲美,引发读者丰富的艺术联想。第三句“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深入挖掘梅花特质。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扶”,但梅花盛开之际,绿叶尚未萌发。它不依赖绿叶衬托,凭借自身清香与丰色,卓然于百花之上,尽显“潇洒”。“潇洒”一词本用于形容人,在此处写花,实现花与人在艺术形象上的融合,既赞花之品格高尚,也颂如梅佳人、高士的高洁品性。第四句从色泽衬托角度着笔。世人多爱姹紫嫣红的花朵,而梅花“不向胭脂借淡红”,不借艳丽之色博人眼球,以洁白本色、无瑕本质取胜,恰似张祜笔下“却嫌脂粉污颜色”的佳人,在与万紫千红的对比中,更显高洁,丰富了词作意蕴,实现言在颂花、意在颂人的表达效果。下片着重刻画梅花的骨气与品格。百花在春风中争艳,而梅花这位“丰色”佳人却拒“嫁春风”,不与百花一同“春风得意”,不向春风献媚,甘愿与“雪月伴玲珑”。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一,于腊月严冬雪中绽放,只有雪与月这般洁白无瑕的事物才配做它的伴侣。此处虽提及雪月,但梅花始终是主体,雪月起陪衬作用。春风、胭脂,以相对事物与颜色反衬梅花;雪月,则以同类事物与颜色陪衬梅花。在寒夜月光与严冬雪光映照下,梅花迎风傲雪,精神抖擞。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化了审美情境,激发读者联想,让人自然联想到作者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慕富贵的高洁品质,以及其仕途失意的缘由。结尾“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却别出新意,从写梅花外形深入到刻画神韵,将艺术境界推向高峰。眼前呈现出令人向往的画面:澄澈池水中倒映着梅花疏影,酒盏里梅影横斜,氛围自然、宁静、恬淡。这是佳人、高士向往之境,也是作者以梅自喻的心境袒露——“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作者身处北宋末年,面对昏暗朝政、荒淫君主与频繁外患,正直士大夫无力回天,只能洁身自好,安于淡泊。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者寥寥,作者难免自伤孤独,只能饮酒赏梅,自我慰藉,在宁静淡泊中,流露出一丝无奈的抑郁情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咏梅时,并非仅着眼于梅花的外在形态进行描摹,而是着力于塑造梅花独特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深刻的意趣。在对梅花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引导读者去探寻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它表面是在咏梅,实则也是在赞颂如梅花般高洁的佳人、高士。这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却又不局限于此。梅花俨然成为了词人所向往、倾慕的理想人物的象征,承载着词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上一篇:宋·韩玉《霜天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