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shuí
zhé
nán
zhī
bàng
xiǎo
cóng

朝代:宋作者:郑少微浏览量:3
shuí
zhé
nán
zhī
bàng
xiǎo
cóng
jiā
rén
fēng
méi
tóng
yǒu
huā
zhēn
xiāo
wèn
yān
zhī
jiè
dàn
hóng
yīng
wèi
jià
chūn
fēng
tiān
jiào
xuě
yuè
bàn
líng
lóng
chí
táng
shū
yǐng
shāng
yōu
héng
xié
jiǔ
zhǎn
zhōng

译文

谁折取那南向枝头、傍着矮丛绽放的梅花呀,那佳人的美貌姿色与这梅花一样出众。梅花有花朵却没有叶子,真是潇洒自在,它可不向胭脂水粉借那淡红的颜色。梅花想必是不愿开放,在春风中绽放。上天让它与洁白的雪、清朗的月相伴,更显玲珑可爱。池塘边梅花疏落的影子,透着孤独与忧伤,哪比得上在酒盏中横斜的姿态,惹人喜爱。

逐句剖析

"谁折南枝傍小丛":谁折取那南向枝头、傍着矮丛绽放的梅花呀,

"佳人丰色与梅同":那佳人的美貌姿色与这梅花一样出众。

"有花无叶真潇洒":梅花有花朵却没有叶子,真是潇洒自在,

"不问胭脂借淡红":它可不向胭脂水粉借那淡红的颜色。

"应未许":梅花想必是不愿开放,

# 应未许:“应未许”二句:写梅花耐寒本性,并非愿嫁春风的桃李之辈,喻佳人不随俗。

"嫁春风":在春风中绽放。

"天教雪月伴玲珑":上天让它与洁白的雪、清朗的月相伴,更显玲珑可爱。

# 天教雪月伴玲珑:意思是梅花天生甘愿与雪月为伴。

"池塘疏影伤幽独":池塘边梅花疏落的影子,透着孤独与忧伤,

# 池塘疏影伤幽独:化用林逋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何似横斜酒盏中":哪比得上在酒盏中横斜的姿态,惹人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谁折南枝傍小丛》乃宋代郑少微所作的咏梅词,词间弥漫着冰清玉洁之韵。其明写梅花,实则赞颂如梅般品质高洁之士,尽显对人格美的尊崇。上片三、四句中,梅花无需繁复衬托,亦不依赖色彩装点,以独立之姿傲然挺立,尽显孤高之态。下片起句,笔锋一转,点明梅花异于众花。它避开春风中百花争艳之时,却在寒风凛冽、冰雪交加之际凌寒绽放,自有一番卓尔不群的清高。或许它会在独处中感怀孤寂,却始终坚守本性、初心不改。此般超脱,不仅是梅花的可贵之处,更是词人所倾心崇尚的人格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梅花折于小丛、无叶潇洒、淡红自然的形态,以及梅花不与春风相伴,而与雪月为友的品性,表达了词人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这是一首写梅花题材的词,借梅花的种种景象写出了词人的志趣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佳人丰色与梅同”,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一方面,让梅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且富有美感,不再仅仅是自然界中普通的植物,而是如同佳人般风姿绰约;另一方面,也借梅来衬托佳人,使佳人的美好形象更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与典雅气息,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美感与诗意。化用:“池塘疏影伤幽独”化用了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林逋的诗句以“疏影”“暗香”细腻地描绘出梅花的姿态和神韵,郑少微在此词中借用“疏影”这一意象,营造出幽独、清冷的氛围,展现梅花在池塘边独自绽放的孤寂之美,深化了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托物言志:全词整体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自喻或喻人。通过描写梅花“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的独特外形,不与百花争春、在雪月相伴下开放的习性,以及“池塘疏影伤幽独”的孤寂处境,词人借梅花来寄托自己(或所赞颂之人)不慕荣利、孤高自守、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态度。反衬:“应未许,嫁春风”,以春日繁花争艳、依附春风的常见姿态为衬,突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不媚俗世的高洁;“不问胭脂借淡红”,用胭脂所代表的人工艳丽色彩,反衬梅花天然淡红、清雅素净的风姿,强调其“有花无叶真潇洒”的本真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梅花的丰姿与韵致。起句“谁折南枝傍小丛”,巧妙地从梅花所处环境切入。南枝因向阳,梅花绽放最为繁茂,“折南枝”意味着选取了开得最盛的梅花,为下句描绘梅花“丰色”埋下伏笔。次句“佳人丰色与梅同”,以物拟人,实现从物到人的自然过渡。这里的“丰色”,既是梅花的艳丽,也是佳人的风姿,梅花与佳人相媲美,引发读者丰富的艺术联想。第三句“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深入挖掘梅花特质。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扶”,但梅花盛开之际,绿叶尚未萌发。它不依赖绿叶衬托,凭借自身清香与丰色,卓然于百花之上,尽显“潇洒”。“潇洒”一词本用于形容人,在此处写花,实现花与人在艺术形象上的融合,既赞花之品格高尚,也颂如梅佳人、高士的高洁品性。第四句从色泽衬托角度着笔。世人多爱姹紫嫣红的花朵,而梅花“不向胭脂借淡红”,不借艳丽之色博人眼球,以洁白本色、无瑕本质取胜,恰似张祜笔下“却嫌脂粉污颜色”的佳人,在与万紫千红的对比中,更显高洁,丰富了词作意蕴,实现言在颂花、意在颂人的表达效果。下片着重刻画梅花的骨气与品格。百花在春风中争艳,而梅花这位“丰色”佳人却拒“嫁春风”,不与百花一同“春风得意”,不向春风献媚,甘愿与“雪月伴玲珑”。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一,于腊月严冬雪中绽放,只有雪与月这般洁白无瑕的事物才配做它的伴侣。此处虽提及雪月,但梅花始终是主体,雪月起陪衬作用。春风、胭脂,以相对事物与颜色反衬梅花;雪月,则以同类事物与颜色陪衬梅花。在寒夜月光与严冬雪光映照下,梅花迎风傲雪,精神抖擞。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化了审美情境,激发读者联想,让人自然联想到作者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慕富贵的高洁品质,以及其仕途失意的缘由。结尾“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却别出新意,从写梅花外形深入到刻画神韵,将艺术境界推向高峰。眼前呈现出令人向往的画面:澄澈池水中倒映着梅花疏影,酒盏里梅影横斜,氛围自然、宁静、恬淡。这是佳人、高士向往之境,也是作者以梅自喻的心境袒露——“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作者身处北宋末年,面对昏暗朝政、荒淫君主与频繁外患,正直士大夫无力回天,只能洁身自好,安于淡泊。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者寥寥,作者难免自伤孤独,只能饮酒赏梅,自我慰藉,在宁静淡泊中,流露出一丝无奈的抑郁情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咏梅时,并非仅着眼于梅花的外在形态进行描摹,而是着力于塑造梅花独特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深刻的意趣。在对梅花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引导读者去探寻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它表面是在咏梅,实则也是在赞颂如梅花般高洁的佳人、高士。这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却又不局限于此。梅花俨然成为了词人所向往、倾慕的理想人物的象征,承载着词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玉《霜天晓月》

下一篇:宋·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