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宋作者:石愗浏览量:3
lái
shí
wàn
nòng
qīng
huáng
fēi
qiú
mǎn
páng
yáng
huā
gèng
piāo
dàng
yáng
huā
zhǐ
shì
chūn
máng

译文

归来之时,但见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着万缕嫩黄,离去之日,杨花凋落已聚成万千绒球散落路旁。我比杨花更加飘荡不定,毕竟杨花仅是一春繁忙。

逐句剖析

"来时万缕弄轻黄":归来之时,但见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着万缕嫩黄,

# 来时万缕弄轻黄:一作官柳万丝黄。万缕:指杨柳的枝条。轻黄:鹅黄,淡黄。指杨柳初发的颜色。

"去日飞毬满路傍":离去之日,杨花凋落已聚成万千绒球散落路旁。

# 傍:同“旁”。,飞毬:形容杨花(柳絮)。一作“飞球”。

"我比杨花更飘荡":我比杨花更加飘荡不定,

# 飘荡:飘忽不定。

"杨花只是一春忙":毕竟杨花仅是一春繁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北宋诗人石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是金朝高士谈所作。此诗主题围绕羁旅漂泊与乡思愁绪。前两句描绘杨花初放时枝条摇曳、凋零时落满路旁的景象;后两句由杨花及己,感慨自己比杨花更漂泊。运用比喻,以杨花自比,体现漂泊之感;采用对比,将自己的漂泊与杨花仅在春天的忙碌作比,强化愁绪。该作品在北宋诗坛以其含蓄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展现出诗人细腻的情感,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由北宋石愗所作。石愗远离故乡,辗转仕途,身不由己。面对残春时节柳絮如雪的景象,触发了强烈的乡思,对自己的奔波宦游感慨万千,从而写下此诗,借杨花抒发羁旅漂泊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描绘了杨花初放时的轻柔姿态和凋零时满落路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辗转仕途的羁旅之苦和乡思愁绪。这是一首写羁旅题材的七言绝句,借杨花从初放到凋零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我比杨花更飘荡”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自己比作杨花。杨花在春风中轻盈却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无法掌控自己的去向。诗人远离故土,在仕途上辗转奔波,四处漂泊,就如同杨花一般,被命运的风裹挟着,难以安定下来。杨花的飘荡这一具体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诗人羁旅途中那种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思,让原本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读者仿佛能真切地看到诗人如杨花般在尘世中飘零的身影,深刻体会到其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对比:“我比杨花更飘荡”强调诗人自身漂泊的程度之深,“更”字突出了与杨花相比,自己的漂泊状态有过之而无不及。“杨花只是一春忙”点明杨花虽也有飘荡的状态,但它的忙碌和飘零仅局限于春天这一时段。而诗人的漂泊却是长期的、没有尽头的,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凸显出诗人对自己长期漂泊生涯的无奈与喟叹,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漂泊生活的凄凉与艰辛。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专注于描绘杨花。在勾勒杨柳姿态时,诗人匠心独运。“来时官柳万丝黄”,描绘杨花初放之际,万千柳丝摇曳生姿,嫩黄之色若隐若现,尽显妩媚娇柔。“弄”字极为精妙,将柳枝在风中舞动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顾影自怜,于骀荡春风中尽显婀娜风情,把杨柳的动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轻”字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展现出杨花初开时的轻柔娇嫩,还巧妙运用通感,将视觉上的浅淡黄色与触觉上的轻盈之感相融合,让读者从“轻黄”一词中,感受到杨花的清新与曼妙。这画面看似静谧,实则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初绽杨花的青春活力与朝气。“去日飞毬满路傍”则转而描写杨花的飘落。“满路傍”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杨花凋零、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飘散、委顿于道旁的凄凉景象。“满”字强调了杨花飘落数量之多,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也流露出诗人对杨花命运的同情与无奈。这一句看似静态描写,实则暗藏动态,让人联想到杨花过去飞落、此刻仍在飘落,且未来数日还将持续飘落的情景,达到了寓动于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诗人选取杨花从绽放到凋零这两个关键节点进行描写,意在暗示杨花一生都在忙碌与飘零中度过。诗歌后两句由景及人,诗人开始倾诉自己的漂泊与忙碌,诗的主旨也愈发清晰。前文对杨花忙碌飘零的描写,为这两句做了铺垫。“我比杨花更飘荡”一句,采用欲抑先扬之法。杨花的忙碌与飘荡,不过局限于春季,春去便归于沉寂。而诗人远离故乡,在仕途上奔波辗转,如同飘零的杨花,身不由己。官场风云变幻莫测,诗人终日忙碌却依旧漂泊无依,这种漂泊并非仅仅局限于一个春天,而是年复一年,甚至贯穿一生。这两句诗语言含蓄蕴藉,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愁苦,而是借杨花来抒发感慨,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感慨万千。

4. 作品点评

《绝句》是北宋石愗的诗作。全诗仅四句,却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借杨花起兴,巧妙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将杨花从初放到凋零的景象与自己的羁旅漂泊相联系。前两句绘景细腻,展现杨花姿态变化;后两句抒情真挚,将自己的漂泊之感与杨花对比,含蓄地抒发了羁旅之苦和乡思愁绪。语言含蓄精巧,虽无奇字僻典,却能以小见大,读来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寇准《酒醒》

下一篇:宋·方千里《解语花·长空淡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