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皇帝有高台":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
# 高台:指望仙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 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
# 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二陵风雨自东来":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 东:一作“西”。,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关门令尹谁能识":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
# 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关:函谷关。
"河上仙翁去不回":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 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
#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陶然共醉菊花杯":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 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共醉:一作“一醉”。,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兼应酬诗。借登高怀古之景与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邀约之情。
2. 分段赏析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望仙台的由来是汉文帝所筑,同时点明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登临此台,此时曙光初现,天地开阔。“有高台”平平道来,却为后文怀古奠定基础;“曙色开”不仅描绘出清晨的明亮景象,也暗含诗人此时豁然开朗的心境,为全诗定下明快的基调。“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是描写望中景色的名句。“三晋云山皆北向”写望仙台所见三晋之地的群山云雾都向北奔涌而去,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山势的雄浑;“二陵风雨自东来”则描绘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方席卷而来,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和力量感。这两句既勾勒出山河的壮美,又暗喻历史如风雨般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两句运用典故抒发历史感慨。“关门令尹”指函谷关守关的尹喜,传说他曾留下老子著《道德经》;“河上仙翁”是传说中为汉文帝讲解《道德经》的仙人。诗人在此发问,如今又有谁能记得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呢?他们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进一步深化了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尾联言志。“彭泽宰”指陶渊明,他曾为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诗人表示想要就近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友人,与之一同陶醉在菊花美酒之中。这两句以“陶然共醉”作结,既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向友人刘明府发出了共赏菊花、畅饮美酒的热情邀约,展现出诗人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采用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律形式,押《平水韵》中的十灰韵。诗中颔联、颈联作为律诗的核心对仗部分,展现出灵活自然的对仗风格。“风雨”与“云山”以天地气象相对,“河上”与“关门”借地理名称呼应,虽未完全符合工对的严苛标准,字词在词性、结构上略有参差,却别具一番灵动之美。这种不拘泥于工整对仗的创作手法,正是唐诗的独特魅力所在。诗人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以意取胜,使诗歌在严谨的格律框架内,仍保有行云流水、自由洒脱的韵味。
# 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匀称,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为法。但看音律不雄浑,绝似中唐。
明顾麟《批点唐音》
# 慷慨写意,中唐人无此气骨。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三、四即境用事,甚切。
明玉遮《唐诗选》
# “曙色开”妙。一是高台久受湮没,气象忽得一开;一是登高台人久抱抑郁,情思忽得一畅。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起联见题,次联写景,中联叙事,末联寓意。格法严正,风调高古,兴象玲珑,悉备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压卷者,或以沈佺期《独不见》,或出崔颢《黄鹤楼》,然沈中二联语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诗正格,必求尽善,恐无过此篇也。一气舒卷,毫无痕迹。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何许气象,何许神兴,千秋绝调(“三晋”二句)。一气转合,就题有法。
清王锡等《唐七律选》
# 堂堂正正。三、四有李、杜口吻,自是盛唐正声。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
# 名句浑成(“二陵”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形势物候俱确切,不独诗格雄健,古人学问真实如此。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宜看其兴象高华,不在追求字面。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