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生":一心不生起妄念,
"万法无咎":万种事物都不会有灾咎。
"木匠带枷":就如同木匠给自己戴上枷锁,
"自作自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受后果。
"有心无法":若有心思却不依循正确方法,
"受报好丑":会承受或好或坏的果报。
"有法无心":有方法却没有不正当的心思,
"天长地久":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稳定。
"心生法生":心思一旦产生,各种法也就随之而生,
"乌飞兔走":时光就像飞鸟和玉兔般迅速流逝。
"心灭起灭":当心思寂灭,一切法也随之灭去,
"倒翻筋斗":就好像人倒翻筋斗一样。
"口似鼓椎":嘴巴像鼓槌一样,
"眉如扫箒":眉毛如同扫帚一样。
1. 分段赏析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两句阐述佛教修行的一种观念。“一心不生”强调内心不生起妄念,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万法无咎”,即世间万物在修行者眼中都不会产生过失和烦恼。这是从心性修养的角度,指出内心平静、无杂念是领悟佛法真谛、避免陷入诸多烦恼困境的关键所在,体现了佛教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木匠带枷,自作自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揭示因果关系。木匠本是制作枷锁的人,却最终自己戴上了枷锁,借此说明人所遭受的一切后果,都是自身行为所导致。在佛教理念中,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不可逃避,以此警示人们要谨言慎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心无法,受报好丑”探讨心念与修行方法的关系。“有心无法”指虽有求道之心,却未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此一来,所得到的果报会有好有坏。此句提醒修行者,仅仅有心向佛是不够的,还需要遵循正确的佛法教义和修行方式,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修行成果,难以摆脱轮回之苦。“有法无心,天长地久”进一步说明修行的另一种状态。“有法无心”是说掌握了修行的方法,却没有坚定、纯粹的向道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修行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依然会有收获,如同天地般长久存在。它表明修行方法的重要性,即使心念不够纯粹,只要坚持正确方法,也能在修行之路上有所积累。“心生法生,乌飞兔走”揭示心念与世间法的关联。当心中生起各种念头时,与之相应的法(世间的现象、规则等)也随之产生,就像太阳(乌)升起、月亮(兔)落下,日夜交替不停。这体现了佛教认为心念是产生世间万象的根源之一,强调心念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外界事物的紧密联系,警示修行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念头。“心灭法灭,倒翻筋斗”承接上句,说明当内心的妄念熄灭时,与之相关的世间法也会随之消失。“倒翻筋斗”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解脱自在的状态,即摆脱了心念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和烦恼,如同孙悟空翻筋斗般自由自在,体现了佛教追求的内心清净、摆脱世俗羁绊的修行目标。“口似鼓椎,眉如扫帚”两句看似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实则是通过夸张、奇特的形象刻画,打破人们对常规形象的认知。在佛教偈颂中,这样的描写或许意在以奇特形象引发读者或修行者的思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佛法,以一种看似荒诞的形象来传达佛法超越常规认知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