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ǎi
líng
èr
shǒu
sān
shí

朝代:宋作者:释慧远浏览量:2
xīn
shēng
wàn
jiù
jiàng
dài
jiā
zuò
shòu
yǒu
xīn
shòu
bào
hǎo
chǒu
yǒu
xīn
tiān
cháng
jiǔ
xīn
shēng
shēng
fēi
zǒu
xīn
miè
miè
dào
fān
jīn
dǒu
kǒu
chuí
méi
sào
zhǒu

译文

一心不生起妄念,万种事物都不会有灾咎。就如同木匠给自己戴上枷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受后果。若有心思却不依循正确方法,会承受或好或坏的果报。有方法却没有不正当的心思,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稳定。心思一旦产生,各种法也就随之而生,时光就像飞鸟和玉兔般迅速流逝。当心思寂灭,一切法也随之灭去,就好像人倒翻筋斗一样。嘴巴像鼓槌一样,眉毛如同扫帚一样。

逐句剖析

"一心不生":一心不生起妄念,

"万法无咎":万种事物都不会有灾咎。

"木匠带枷":就如同木匠给自己戴上枷锁,

"自作自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受后果。

"有心无法":若有心思却不依循正确方法,

"受报好丑":会承受或好或坏的果报。

"有法无心":有方法却没有不正当的心思,

"天长地久":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稳定。

"心生法生":心思一旦产生,各种法也就随之而生,

"乌飞兔走":时光就像飞鸟和玉兔般迅速流逝。

"心灭起灭":当心思寂灭,一切法也随之灭去,

"倒翻筋斗":就好像人倒翻筋斗一样。

"口似鼓椎":嘴巴像鼓槌一样,

"眉如扫箒":眉毛如同扫帚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八)》是宋代释慧远创作的偈颂诗。该诗深入探讨心性与佛法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象比喻和生动表述,阐释不同心念状态下对应的修行结果与因果道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佛教哲理,引导人们体悟修行真谛,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与思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两句阐述佛教修行的一种观念。“一心不生”强调内心不生起妄念,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万法无咎”,即世间万物在修行者眼中都不会产生过失和烦恼。这是从心性修养的角度,指出内心平静、无杂念是领悟佛法真谛、避免陷入诸多烦恼困境的关键所在,体现了佛教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木匠带枷,自作自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揭示因果关系。木匠本是制作枷锁的人,却最终自己戴上了枷锁,借此说明人所遭受的一切后果,都是自身行为所导致。在佛教理念中,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不可逃避,以此警示人们要谨言慎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心无法,受报好丑”探讨心念与修行方法的关系。“有心无法”指虽有求道之心,却未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此一来,所得到的果报会有好有坏。此句提醒修行者,仅仅有心向佛是不够的,还需要遵循正确的佛法教义和修行方式,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修行成果,难以摆脱轮回之苦。“有法无心,天长地久”进一步说明修行的另一种状态。“有法无心”是说掌握了修行的方法,却没有坚定、纯粹的向道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修行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依然会有收获,如同天地般长久存在。它表明修行方法的重要性,即使心念不够纯粹,只要坚持正确方法,也能在修行之路上有所积累。“心生法生,乌飞兔走”揭示心念与世间法的关联。当心中生起各种念头时,与之相应的法(世间的现象、规则等)也随之产生,就像太阳(乌)升起、月亮(兔)落下,日夜交替不停。这体现了佛教认为心念是产生世间万象的根源之一,强调心念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外界事物的紧密联系,警示修行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念头。“心灭法灭,倒翻筋斗”承接上句,说明当内心的妄念熄灭时,与之相关的世间法也会随之消失。“倒翻筋斗”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解脱自在的状态,即摆脱了心念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和烦恼,如同孙悟空翻筋斗般自由自在,体现了佛教追求的内心清净、摆脱世俗羁绊的修行目标。“口似鼓椎,眉如扫帚”两句看似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实则是通过夸张、奇特的形象刻画,打破人们对常规形象的认知。在佛教偈颂中,这样的描写或许意在以奇特形象引发读者或修行者的思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佛法,以一种看似荒诞的形象来传达佛法超越常规认知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甫里》

下一篇:宋·易士达《小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