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屋数楹":南边的窗下有几间屋舍,
"一点阳和生":一丝春日的暖意悄然滋生。
"枝上雪妆瘦":枝头覆盖着白雪,像妆点的素色,显得疏瘦清绝,
"墙头风作清":墙头上掠过的风,带着澄澈的凉意。
"霜天酒自暖":霜天的时候酒自然让人感到温暖,
"月夜梦难成":月夜下却难以做成梦。
"何处人吹笛":不知何处传来有人吹笛的声音,
"黄昏送几声":在黄昏时分,断断续续送来了几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借景抒情题材的诗。通过描绘南窗屋舍间初生的暖意、枝头覆雪的清瘦梅影、墙头携清的寒风,以及霜天自暖的酒、月夜难成的梦与黄昏断续的笛声,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冬日梅窗下独处时的幽微心绪也暗含着独处的孤寂、难以言说的愁绪与对安宁的悄然期盼。
2. 写作手法
拟人:“枝上雪妆瘦”,将梅枝覆雪的形态拟人化为“雪妆”,赋予梅花人的装扮情态,展现其清癯之姿;“墙头风作清”中“作清”暗含拟人,仿佛风主动散播梅花的清香,赋予自然现象人的动作。意象组合:“一点阳和生”,以“阳和”(温暖和煦之气)暗喻梅花带来的春之生机,作为核心意象体现梅花报春的特质;“枝上雪妆瘦”“霜天酒自暖”,以“霜天”“雪妆”营造凛冽寒冷的意象,与“阳和”形成关联,共同凸显梅花傲寒的品性;“月夜梦难成”“何处人吹笛”以“月夜”烘托静谧孤高的氛围,“笛声”则增添黄昏的幽远感,丰富诗歌意境。对比:“一点阳和生”“枝上雪妆瘦”“霜天酒自暖”中,“阳和生”与“霜天”“雪妆”形成对比,“阳和”的温暖生机与“霜天”“雪妆”的凛冽寒冷相对,突出梅花在严寒中绽放、带来春息的傲寒品性。动静结合:“枝上雪妆瘦,墙头风作清”“霜天酒自暖,月夜梦难成”等句,描绘了梅枝覆雪、风送清香、霜天暖酒、月夜静思等静谧画面;“黄昏送笛声”以黄昏的笛声打破静谧,通过声音的动态元素衬托环境的寂静,达到“以声衬寂”的效果,深化梅花孤高的氛围,实现动静结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窗屋数楹,一点阳和生”:开篇点明场景,“南窗”“屋数楹”勾勒出简朴的居住环境,而“一点阳和生”以“阳和”(温暖的春意)暗喻梅花带来的生机。此处“阳和生”与后文“霜天”“雪妆”的寒冷环境形成对比,通过环境的冷暖反差,凸显梅花在严寒中孕育生机的傲寒品性。颔联“枝上雪妆瘦,墙头风作清”:聚焦梅花形态与气息:“雪妆瘦”以拟人手法,将覆雪的梅枝比作“雪妆”,写出其清癯挺拔之态;“风作清”则暗含梅花清香随风飘散的意境,虽未直接写香,却以“风”传递出清雅之气。两句从视觉(瘦)与嗅觉(清)角度,刻画了梅花的高洁形象。颈联“霜天酒自暖,月夜梦难成”:转入诗人的处境与心境:“霜天”呼应前文的寒冷,“酒自暖”以酒的暖意反衬环境的清寒;“月夜梦难成”则流露出诗人在月夜中难以入眠的状态,结合背景可知,这暗含了作者修道过程中的精神困顿,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梅窗夜景之中。尾联“何处人吹笛,黄昏送几声”:以“黄昏笛声”打破前文的静谧,运用“以声衬寂”的手法。悠扬的笛声在黄昏中传来,不仅未打破宁静,反而让梅窗周围的环境更显孤寂,进一步深化了梅花与诗人的孤高氛围。动静结合,以听觉的“笛声”点缀视觉的“梅、雪、月”,使画面更富层次感。
上一篇:宋·可旻《渔家傲·眼明》
下一篇:宋·曾觌《瑞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