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lìng
·
·
lián
juǎn
lán

朝代:宋作者:佚名浏览量:3
lián
juǎn
lán
jiāng
zhǎn
tiān
lèi
yǎn
céng
qíng
jiā
zài
tóu
chǔ
wěi
shù
diǎn
luò
hóng
luàn
wěi
shā
ōu
jīng
shī
chéng
shí
cāng
yān
cóng

译文

卷起帘幕,独自依靠在弯曲的栏杆上,远处江面辽阔,傍晚的天空无边无际。满目相思泪,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几点浪花随意的腾起,岸边沙鸥扑腾着翅膀翱翔天际。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

逐句剖析

"帘卷曲阑独倚":卷起帘幕,独自依靠在弯曲的栏杆上,

# 曲阑:“阑”同“栏”,栏杆;曲阑就是弯曲的栏杆。

"江展暮天无际":远处江面辽阔,傍晚的天空无边无际。

# 暮天:傍晚的天空。,江展:江面辽阔。

"泪眼不曾晴":满目相思泪,

"家在吴头楚尾":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

# 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其中“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缘由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

"数点落红乱委":几点浪花随意的腾起,

# 乱:随意。

"扑漉沙鸥惊起":岸边沙鸥扑腾着翅膀翱翔天际。

# 扑漉:形容拍翅声。

"诗句欲成时":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

"没入苍烟丛里":然而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

# 没: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信息并不可考,《异闻录》《冷斋夜话》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更使这首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词上片着意写景,主要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写景兼抒情,表现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受惊的沙鸥任意飞翔,而自己却流落异乡,有家难归一股难言的伤感顿上心头,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动,一幅少女思乡感伤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让人余味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词人通过描绘主人公独倚曲阑、望断暮江的孤独画面,以及泪眼难晴、愁绪满怀的神态刻画,抒发了对故乡吴头楚尾的深切思念;又借“雪花”乱溅、沙鸥惊飞的自然景象,暗喻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结尾处“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的细节,更以景结情,将满腔愁思融入苍茫烟霭之中,使全词笼罩在一片凄迷怅惘的氛围里,深刻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欲诉难言的深沉哀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数点雪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运用对比,通过将少女被困于离乡困境的不自由与沙鸥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的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少女离乡后对自由的渴望以及身不由己的伤感。情景交融:“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词人独倚栏杆、面对暮江的景象以及泪眼难晴的状态,表达了其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主要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帘卷曲阑独倚”此句是人物动作与所处环境的描写。“帘卷”这一动作,将视线从室内引向室外,暗示主人公主动去探寻外面的景象,有试图排解内心情绪的意味。“曲阑”点明了主人公所处的位置是在有曲折栏杆的地方,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幽深感。“独倚”二字则是关键,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孤独寂寞的状态,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依靠着栏杆,为全词奠定了孤寂、哀愁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惆怅与落寞。“江展暮天无际”此句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又略带凄凉的景象。“江展”形象地写出江水向远方铺展的动态感,展现出江水的开阔与浩渺。“暮天”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傍晚时分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愁绪。“无际”则强调了视野的广阔,江水与暮色融合,一直延伸到天边,给人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此句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对前途的迷茫,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泪眼不曾晴”此句直接刻画了主人公的神态。“泪眼”表明主人公因思念或其他原因而伤心落泪,“不曾晴”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晴”既指天气的晴朗,又象征着心情的开朗。这里说泪眼一直未晴,意味着主人公的哀伤之情始终没有消散,突出了其内心的痛苦和愁绪之深,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家在吴头楚尾”此句点明了主人公的家乡所在地。“吴头楚尾”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交代了家乡的具体方位。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处境。这种对家乡的明确提及,强化了思乡之情,让读者明白主人公的哀伤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故乡的思念,使情感表达更加具体和真实。上片短短四句,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主要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此句描绘了江面上的景象。“数点雪花”可能是指江上溅起的浪花,在这里用“雪花”来比喻浪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洁白和细碎。“乱委”则表现出浪花的杂乱和无序,暗示了江水的动荡不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和不安,以景衬情,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扑漉沙鸥惊起”此句通过描写沙鸥的动态来渲染气氛。“扑鹿”是象声词,生动地模拟出沙鸥被惊起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沙鸥惊起”则描绘了沙鸥原本在江面上悠闲地栖息或飞翔,突然被某种因素惊扰而飞起的情景。这一画面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动性,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惊扰和不安,进一步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诗句欲成时”此句体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诗句欲成”表明主人公试图通过吟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愁绪。这显示出主人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孤独寂寞中试图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没入苍烟丛里”此句以景结情。“苍烟丛里”描绘了一片迷茫、朦胧的景象,“没入”则强调了这种景象的深邃和不可捉摸。主人公原本想要吟成的诗句,却在这苍茫的烟霭中消失不见,暗示了他内心的愁绪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使全词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全词的哀愁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境极冷隽幽倩,如子规啼月,哀猿夜啸,为一切词家所无之境。即两宋最大手笔,亦不能写得如此凄冷动人。

现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 黄鲁直登荆州亭,柱间有此词。夜梦一女子云:有感而作。鲁直惊语曰:“此必吴城小龙女也。”

宋释惠洪《词综》、《词谱》俱引《冷斋夜话》

# 考《冷斋夜话》并无此记载。

现代张思岩《词林纪事》

# 大约向来以为系龙女所作者,以词境过于凄冷,殊不类人间语,因有此传说耳。

现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蕃《舟中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别葛使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