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lóu
xià
qīng

朝代:宋作者:李祁浏览量:3
lóu
xià
qīng
shuǐ
liú
duàn
chūn
fēng
mèng
yún
yān
shù
yuē
jiāng
nán
shuǐ
huáng
shā
mèng
dào
xún
méi
chù
huā
shù
wèn
huā
míng
yuè
suí
rén

译文

楼下传来清脆的歌声,随着潺潺流水,歌声在春风吹拂的暮色中渐渐消散。梦境里云雾缭绕,树木朦胧,隐隐约约像是通往江南的道路。梦里来到碧水黄沙之地,那是寻梅的去处。只见繁花无数,我向花儿询问,花儿却默默无语。明月伴随着我,渐渐远去。

逐句剖析

"楼下清歌":楼下传来清脆的歌声,

"水流歌断春风暮":随着潺潺流水,歌声在春风吹拂的暮色中渐渐消散。

# 断:即流水,暗寓知音。

"梦云烟树":梦境里云雾缭绕,树木朦胧,

"依约江南路":隐隐约约像是通往江南的道路。

# 依约:隐约,朦胧的,极是迷离惝恍的梦境。

"碧水黄沙":梦里来到碧水黄沙之地,

"梦到寻梅处":那是寻梅的去处。

"花无数":只见繁花无数,

"问花无语":我向花儿询问,花儿却默默无语。

"明月随人去":明月伴随着我,渐渐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是宋代李祁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伤春怀人,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描绘抒发情感。上片写楼下清歌在春风暮时消散,引入梦中山水似江南路;下片描绘梦中寻梅处的碧水黄沙、无数繁花,以及问花无语、明月随人的情景。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春风、云烟树、碧水黄沙等景,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氛围;将现实的清歌断与梦境的寻梅等结合,丰富情感层次。此词在宋代词作中,以其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与清逸空灵的意境营造,展现出李祁的词风特色,能引发读者对美好事物消逝与思念之情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思词。词作描绘了楼下清歌随水流中断于春风暮霭的场景,借“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等意象,营造出朦胧的怀旧氛围;又以“碧水黄沙”间寻梅、“花无数”却“问花无语”,以及明月随人的画面,抒发对往昔、对江南旧梦的怅惘追思,借春日清歌、暮春风物与寻梅幻景,写出一段含蓄深沉的情思。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一个“清”字为全词奠定了幽清的情感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此句描绘一曲如潺潺流水般的清歌,在春风轻拂的暮色中悄然终结。“春风暮”,短短三字,字字皆景,词中后续诸多景致,皆由此衍生而来;同时,也点明了词作特定的节候,这正是一个容易勾起怀人思绪的季节、天气与时刻。“水流”二字,表面上生动展现了“清歌”的婉转缠绵,借此,作者的笔触自然转入对怀人的描写。作者在描写怀人之情时,并未采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梦境,将怀人念远的思绪刻画得入木三分。“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等内容,皆为梦境呈现,在笔法运用上层次分明。“梦云”“依约”两句勾勒出入梦之景。“云”是缥缈的“梦云”,“树”是朦胧的“烟树”,“江南路”在隐约之间,从“云”到“树”再到“路”,由虚幻逐渐走向实在,清晰地展现出梦中寻觅知音的踪迹。下片着重描写梦中寻觅知音以及对月怀人的情景。“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进一步深入刻画对知音的苦苦寻觅。倘若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在朦胧之中试图辨认知音的行踪,那么“碧水黄沙”则体现出四处探寻,无论是水中还是陆上,都未曾遗漏,颇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意味。而且这四字对仗工整、色彩鲜明,成为全词唯一的亮色,足见作者笔法的灵活多变。“梦到寻梅处”是历经“碧水黄沙”四处辗转寻觅后的结果,笔法从整体的寻觅场景聚焦到具体的寻梅地点,接着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联想到人,试图向花打听知音的所在之处。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笔触好似剥茭,层层递进。每一步都深入一层,情感也随之愈发深切。到了“问花无语”时,寻觅无果,经此顿挫,作者心中顿时涌起怅然若失之感,愁绪弥漫,仿佛迷失了方向。抬眼间,望见明月,却感觉它也仿佛随着心中那人远去,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营造出的空间广阔而空荡。读者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广袤且黯淡的世界,由此能够想见,作者在此寄寓的情感必然是悲凉且空虚的。此时的作者,究竟是醒是梦,已然难以分辨,此句堪称以景传情的精妙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下水船》

下一篇:宋·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