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洗眼底尘":观雪让眼中的尘埃尽洗,
"顿宽胸中忧":顿时使胸中的忧愁消散。
"此雪端为谁":这场雪究竟是为谁而下呢,
"奇哉君之游":你此次出游观赏雪景真是奇妙啊。
"平步飞鸟背":仿佛能平步在飞鸟的背上,
"长啸孤峰头":在孤峰之头长声呼啸。
"恍惚阆风苑":恍惚间如同置身于阆风苑,
"嫖姚结邻楼":与嫖姚校尉为邻住在高楼。
"了不异天上":感觉和天上没有什么不同,
# 了不:一作不了。
"培塿视九州":把九州大地都看成了小土堆。
"北方当此时":北方在这个时候,
"如猬缩马牛":牛马都像刺猬一样蜷缩着。
# 猬:一作蝟。
"南方幸不然":南方幸好不是这样,
"但觉瑞彩浮":只觉得有祥瑞的光彩飘浮。
"晴日一以出":晴天一旦到来,
"壮观挽不留":这壮观的雪景就难以挽留。
"作急著妙句":要赶紧写下美妙的诗句,
# 著:一作首。
"小费灵府谋":稍稍费些心思。
"老夫傥可从":我倘若能够跟从一同游玩,
"亦足祛穷愁":也足以驱散穷困忧愁。
"凡骨绝仙分":我这平凡的凡骨没有成仙的缘分,
"胜览输高流":如此美妙的游览只能让给高雅的人。
"乃后有佳集":之后若有佳作集结,
"次第或见收":或许会按顺序被收录。
"冰解烧痕青":等到冰雪消融,烧过的痕迹变青,
"问梅孤山幽":再到孤山幽静处去探寻梅花。
元代文学家
方回(1227~1307),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末景定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入元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其诗近体学习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古体效法朱熹、陶渊明、白居易。注重钻研诗眼、句法,其诗意象生新、境界老成,同时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作诗文,有《桐江集》《桐江续集》传世,尤以编《瀛奎律髓》一书名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次韵诗作。全诗以吴山雪景为载体,通过对雪景的描绘以及诗人的想象,展现出雪天的壮观与奇妙,表露出诗人归隐后的超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问梅孤山幽”一句,化用林逋隐居典故:林逋早年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结庐而居,他终生不仕不娶,无子,唯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诗人此处化用此典,暗合晚年归隐情境,表达对淡雅隐逸生活的追求。虚实相生:“恍惚阆风苑”句中“阆风苑”是道教仙境,是虚写一笔,其与人间“吴山雪”的实景相互关照,现实的雪景与虚幻的仙境交融,凸显出吴山雪景的奇幻瑰丽,暗示出观雪时如临仙境的奇妙感受。设问:“此雪端为谁”一句以设问“这雪究竟为谁而下”引出对友人游览吴山观雪的赞叹,避免了平铺直叙,激发了读者好奇心。双关:“恍惚阆风苑”一语双关,既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境,又暗指雪后如仙境般的吴山雪景,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
3. 分段赏析
“尽洗眼底尘,顿宽胸中忧”这两句写观雪后的感受。“洗”字形象地写出雪景如清水般涤荡了眼中的尘埃,“宽”字则表现胸中的忧愁被雪景驱散,变得开阔。诗人用简洁的动词,将自然景物对心灵的净化作用生动展现,仿佛雪后天地清明,人的心境也随之澄明畅快。“此雪端为谁,奇哉君之游”诗人以设问“这雪究竟为谁而下”引出对友人游览吴山观雪的赞叹。“奇哉”二字直抒胸臆,既惊叹于雪景的奇特,也感慨友人能在雪中登山赏景的机缘难得,暗含对友人此番经历的羡慕之情,为后文描绘雪景做铺垫。“平步飞鸟背,长啸孤峰头”这两句刻画登山观雪的场景。“平步飞鸟背”极写登山之高,仿佛行走在飞鸟之上,突出山势险峻与视野开阔;“长啸孤峰头”则通过“长啸”这一动作,展现人在峰顶纵声呼喊的豪迈姿态,画面中既有自然的壮阔,也有人物的洒脱,营造出雄浑旷达的意境。“恍惚阆风苑,嫖姚结邻楼”诗人将吴山雪景比作仙境“阆风苑”(传说中昆仑山的仙苑),又化用“嫖姚”典故,形容邻楼如仙人居所,仿佛置身天宫。这种想象让现实的雪景与虚幻的仙境交融,凸显雪景的奇幻瑰丽,也暗示观雪时如临仙境的奇妙感受。“了不异天上,培𪣻视九州”“了不异天上”直接点明雪景如同天界般圣洁高远,“培塿视九州”则以夸张手法写站在高处俯瞰大地,九州如同小土堆般渺小。这两句从视觉和感受上展现了雪景的壮阔,突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对天地浩渺的敬畏。“北方当此时,如猬缩马牛。南方幸不然,但觉瑞彩浮。”诗人对比南北雪景:北方此时严寒,牛马蜷缩如刺猬;南方则幸运得多,雪后只见祥瑞之光浮动。通过南北差异的描写,既展现了雪景的地域特征,也以“瑞彩”一词赋予南方雪景吉祥的寓意,暗含对南方冬日雪景的喜爱与赞美。“晴日一以出,壮观挽不留。作急著妙句,小费灵府谋。”笔锋一转,写晴日初升时雪景消融,壮观之景难以挽留,于是急忙构思诗句记录此刻。“挽不留”流露对美景易逝的惋惜,“作急”“小费”则刻画诗人珍惜瞬间、急切创作的状态,仿佛唯恐灵感随雪而逝,体现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文学创作的热情。“老夫傥可从,亦足祛穷愁。凡骨绝仙分,胜览输高流。”诗人自谦道:若能跟随友人同游,定能驱散穷愁,但自己凡俗之身无缘仙境,这般胜景只能让给才俊之士。这里以“凡骨”与“高流”对比,既表达对友人的推崇,也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委婉含蓄,在豪迈中透出一丝文人的失意与豁达。“乃后有佳集,次第或见收。冰解烧痕青,问梅孤山幽。”结尾以对未来的期许收束,希望友人将观雪诗作集结,自己或许能收录其中;又化用林逋隐居典故,以“冰解草青、孤山寻梅”的景象作结,冰雪消融象征愁绪散去,寻梅问幽则延续了诗中对自然雅趣的追求,画面清幽雅致,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
上一篇:宋·陆游《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