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朝代:宋作者:晁公溯浏览量:3
jiāng
qiū
shuāng
jiàng
qiān
lín
kōng
shān
gǎi
liǎo
huā
shù
hóng
gǎn
xiāng
chún
gēng
jiāng
dōng
jiān
nán
zhì
dāng
zhuàng
wèi
yuàn
qióng

译文

在巴江边上,已是暮秋时节的末尾,霜降之后,千万棵树木的叶子凋零,山林变得一片空旷。然而那山峦的颜色依旧碧绿,未曾改变,江边无数的蓼花在开放,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看到飘零的树叶,我不禁有感于当年屈原在湘水之畔的哀愁,想起家乡的莼菜羹,不由得思念起遥远的江东故乡。虽然人生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我的志向应当更加雄壮,我并不抱怨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此艰难困窘。

逐句剖析

"巴江暮秋末":在巴江边上,已是暮秋时节的末尾,

"霜降千林空":霜降之后,千万棵树木的叶子凋零,山林变得一片空旷。

"山色不改碧":然而那山峦的颜色依旧碧绿,未曾改变,

"蓼花无数红":江边无数的蓼花在开放,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木叶感湘浦":看到飘零的树叶,我不禁有感于当年屈原在湘水之畔的哀愁,

"莼羹忆江东":想起家乡的莼菜羹,不由得思念起遥远的江东故乡。

"艰难志当壮":虽然人生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我的志向应当更加雄壮,

"吾未怨途穷":我并不抱怨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此艰难困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江》为宋代诗人晁公溯所作的一首诗。本诗描绘巴江秋末景致,抒发复杂情感。开篇“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点明时节,霜降后山林萧索,尽显秋末的肃杀与空旷。“山色不改碧,蓼花无数红”则笔锋一转,在衰败中展现生机,山色依旧葱郁,蓼花肆意绽放,以乐景衬哀情。“木叶感湘浦,莼羹忆江东”运用典故,借木叶飘零抒发漂泊之感,由莼羹勾起对江东故乡的思念。尾联“艰难志当壮,吾未怨途穷”直抒胸臆,尽管身处困境,诗人却壮志不减,不抱怨前途艰难。全诗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慨紧密相连,语言质朴却饱含力量,展现出诗人面对困境的乐观与坚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点明了时节与地点。暮秋之末,霜降已至,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瞬间变得空旷寂寥。一个“空”字,既描绘出树叶凋零后的山林景象,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面对秋末萧索时的一丝落寞。然而,接下来“山色不改碧,蓼花无数红”却笔锋一转,带来别样生机。在这万物开始凋零的季节里,山色依旧碧绿,蓼花肆意绽放,呈现出大片鲜艳的红色。这两句诗通过将山林的衰败与山、花的生机勃勃作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也暗示了即使在艰难处境中,仍有美好的事物存在。​“木叶感湘浦,莼羹忆江东”,诗人在此借用典故抒发情感。“木叶”飘落的景象,让诗人联想到屈原笔下湘水之畔的哀愁,引发漂泊之感;“莼羹”则勾起了对江东故乡的深深怀念。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借景与食物,将内心的思乡之情和羁旅漂泊的惆怅烘托得淋漓尽致。​最后“艰难志当壮,吾未怨途穷”是全诗的主旨升华。尽管诗人面临着诸多艰难困苦,或许是仕途不顺,或许是生活窘迫,但他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抱怨命运的不公。相反,他坚定地认为,在艰难时刻更应壮志满怀,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两句诗展现出诗人高尚的品格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观刈》

下一篇:宋·晁补之《东皋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