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í
liù
shǒu

朝代:宋作者:释师观浏览量:3
tiān
qīng
níng
jūn
wáng
rén
chù
máo
tóu
xiāng
gòng

译文

天禀受“道”而清明澄澈,地禀受“道”而宁静安谧。君王若能得贤才辅佐之处,便如矛头齐举般共赴治世之业。

逐句剖析

"天得一以清":天禀受“道”而清明澄澈,

"地得一以宁":地禀受“道”而宁静安谧。

"君王得人处":君王若能得贤才辅佐之处,

"矛头相共举":便如矛头齐举般共赴治世之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七十六首(其一)》是宋代释师观创作的偈颂。前两句借天地因“一”而呈现出的清宁状态,表达宇宙间的秩序与和谐,暗指自然的安宁有序。后两句则转向人世,表明当君主治理国家得民心、获民众支持时,便能上下一心,如矛头共举般齐心协力。整首偈颂以简洁之语,展现出对天地和谐、君臣融洽、人民团结这种理想状态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稳定与团结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化用《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以道家哲思为基。“一”代指宇宙本真之道,谓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宁,诗人借经典表述,暗喻世间万物皆需遵循根本法则,为后两句人事议论张本,于宗教语境中见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君王得人处,矛头相共举”转向治世之道。“得人”谓得贤才辅佐,“矛头相共举”以兵器并举的具象画面,喻君臣同心、合力治世的态势,打破前二句的玄虚感,将“道”的哲学落实于现实政治。“矛头”意象虽显锐利,却通过“相共举”的协同动作,传递出君臣戮力、共守正道的理想,全诗以道家思想为体,以治世期许为用,于简淡偈语中见“出世”与“入世”的微妙调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傲吏》

下一篇:宋·文同《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