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jìng

朝代:宋作者:保暹浏览量:3
shān
zhú
qīng
yīn
xián
xíng
yǒu
píng
liáng
shēng
chū
guò
jìng
guī
sēng
chóng
chuān
穿
yōu
xué
tái
hén
jiē
duàn
léng
fān
shēn
yǐn
chù
fēng
dǐng
xià
céng
céng

译文

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人归来。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穴,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

逐句剖析

"杉竹青阴合":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

# 青阴:清凉的树阴。青:一作“清”。

"闲行意有凭":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

# 意有凭:心意有根据,这里有融合之意。

"凉生初过雨":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

# 凉生:生起凉意。

"静极忽归僧":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人归来。

"虫迹穿幽穴":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穴,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

# 幽穴:幽深的小洞。,虫迹:虫子爬过的痕迹。

"苔痕接断棱":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

# 断棱:路上石板断裂的缝隙。

"翻思深隐处":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

# 深隐处:深处。,翻思:回想。

"峰顶下层层":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径》是北宋保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漫步小径的惬意,颔联以雨后凉意与归僧之态,凸显环境清幽;颈联通过虫迹、苔痕等细节,描绘小径的静谧古朴;尾联引发对深山隐居生活的遐思。全诗借秋日山间小径之景,融入禅意,将作者恬淡的心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自然流露,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描绘了秋日山间小径杉竹成荫、雨过清凉、僧归虫迹、苔痕斑驳等景致,勾勒出深山秋色图,表达了作者淡泊宁静的胸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静极忽归僧”一句,用归僧行走的动态,反衬山林极致的静谧,让秋径的清幽更显深邃,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异曲同工,以局部动态突出整体的空寂。情景交融:无论是“杉竹青阴合”的静谧之景,还是“凉生初过雨”的清新之景,亦或是“虫迹穿幽穴”的细微之景,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漫步秋径,借清幽、静谧的秋景,自然地表达出自身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心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使景与情浑然一体,富有禅意与韵味。

3. 分段赏析

“杉竹青阴合,闲行意有凭”两句奠定全诗清幽基调。“青阴”二字精准点出秋日特有的凉爽与澄净之感,契合秋天时令特质;“合”字则以凝练之笔,将路两旁杉树、竹子枝叶相互交叠、遮天蔽日的繁茂之态生动呈现,虽未直接提及“秋径”,但通过对周遭环境的描绘,让秋径隐现其中。“闲行意有凭”一句巧妙地将诗人自身融入画面,“意有凭”三字不仅传递出诗人漫步其间时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更将人与景自然融合,体现出此地清幽之境与诗人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操高度契合,唯有这样的境地,才能够承载诗人的心境,也唯有诗人这般心境,方能真正领略此处景致的妙处。“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两句紧扣上联“闲行”,细致描绘诗人在漫步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一场秋雨过后,丝丝凉意沁人心脾,诗人顿感心旷神怡,游兴愈发浓厚。而在这幽静无人的小径之上,忽然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原来是寺庙中的僧人归来。此处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归僧的动态反衬出山中的幽僻岑寂,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营造的境界不谋而合。归僧既是诗人亲眼所见的真实景象,也可视作诗人自身的一种隐喻,暗示着诗人在尘世中寻求宁静归处的心境。通过对这两种感受的排比呈现,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在秋径中的体验融入写景之中,进一步凸显出秋径的静谧与宜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清幽与闲适。“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两句转而用工笔细描小径中的细微景致。当寺僧远去,山中恢复宁静,诗人以细腻的观察力,将目光聚焦在路边的微小之处:小虫钻过地面留下的一个个幽穴,山路石板断缝间蔓延生长的青苔。这一联深得六朝山水诗追求细腻描摹、注重刻画自然细节的雅趣。作为僧人,诗人以清静为本,从他对这些微不足道的景物的精心描绘中,清晰可见其当时宁静、悠闲且无牵无挂的心境。正因为诗人对这条秋径爱得深沉,才会如此耐心且细致地观察其中的一切,这些细微之处也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展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独特感悟。“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两句在诗意上陡然宕开。在对秋径从整体环境到细微之处进行一番细致描绘后,诗人并未局限于眼前之景,而是思绪飘远,由曲径通幽的现状,联想到那视线无法企及的远方,在层层岩岫之下,必定隐藏着许多高人隐士。这一联想使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诗人对秋径的喜爱之情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色欣赏,而是深入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此结尾,既完整地收束了对秋径的描写,又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富有禅意,余韵悠长,让读者在品味诗歌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围绕“秋径”展开描写,生动展现秋径的迷人景致。诗人借景抒情,自然流露浓厚的游兴,以及淡泊闲适的心境。语言质朴浅近,情感真挚动人。在宋初西昆体盛行、文风雕琢绮丽的背景下,该诗别具一格,更显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人见九僧诗或易之,不知其几锻炼、几推敲,乃成一句一联,不可忽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仲甫《丑奴儿·牡丹不好长春好》

下一篇:宋·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