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矗矗野田田":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
# 田田:鲜碧貌。,矗矗:高耸貌。
"近是人烟远是村":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 近是人烟远是村: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烟白是骨”句式。村:一作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
# 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
"花边流水武陵源":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 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有逢即画原非笔":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
"所见皆诗本不言":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看插秧针欲忘返":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
# 看插秧针:四库本作看插秧针,丛书本作看插秧栽。
"杖藜徙倚到黄昏":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 到:一作至。,徙倚:徘徊。,杖藜:拄着手杖行走。杖,名词动用,藜,植物名,茎可为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出游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杭州近郊漫步时所见的山峦田野、村落炊烟、飞鸟繁花、流水钟声等景象,通过多组对照手法,营造出恬静幽美的乡村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以及晚年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照,如首联“四山矗矗”的崇高美与“野田田”的秀丽美相对照,“人烟”的近与“村”的远相对照;颔联以声和色对照;颈联将空间艺术的画与时间艺术的诗对照;尾联把农夫的辛劳与诗人的沉思对照。通过这些对照,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意蕴更加丰富。直抒胸臆:颈联“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由衷赞叹,认为这些天然美景无法用笔墨和言语来形容。尾联也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农民劳作的赞赏以及自己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抒发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联与颔联生动勾勒出杭州近郊的自然风光。诗人行至郊外,目之所及,山峦巍峨耸立,田野平阔绵延,近处人家烟火袅袅,远处村落若隐若现;飞鸟掠过天际,繁花簇拥溪畔,流水蜿蜒其间。耳之所闻,除悠悠晚钟回荡,还有鸟鸣啁啾、流水潺潺,甚至似有暗香浮动。这些丰富的意象相互交融,绘就一幅幅动人画卷,谱写成一首首优美诗章。首联中,“四山矗矗”的雄浑崇高与“野田田”的柔美秀丽形成鲜明对照,“人烟”与“村”展现出空间上的远近层次;颔联则以钟声与繁花流水,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巧妙呼应。颈联直抒胸臆,道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诗人感慨,眼前每一处景致都宛如天然的诗画杰作,无需笔墨勾勒,也难以用言语形容。这一联以空间艺术的“画”与时间艺术的“诗”相对照,强调自然之美超越了人类艺术表达的界限,尽在不言之中。尾联点明诗歌主旨,展现诗人的生活态度。“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诗人驻足观看农夫插秧,沉醉其中,直至暮色降临仍不舍离去。农夫躬身田间的辛劳,与诗人拄杖徘徊的沉思形成对比,透露出诗人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他深知,正是这份辛勤耕耘,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结尾含蓄隽永,既展现出诗人晚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运用了一系列对照手法,前半部分以生动形象描绘自然景物,后半部分则融入议论,阐释人生哲理。对照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让景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避免因议论而使画面失色,还使诗歌结构紧凑连贯,即便存在内容转换,也毫无松散之感,更能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发。
# 写野游所见景物,作者潇洒出尘之襟抱,溢于言表。颔联得之惨淡经营,而出之若不经意者,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
原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守仁《江西诗派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