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朝代:宋作者:方回浏览量:2
yáng
xià
yuè
chū
shēng
xiǎo
shǔ
cái
jiāo
jiàn
qíng
nán
běi
dǒu
biāo
shuāng
xiàng
zhí
qián
kūn
guà
wèi
fāng
míng
rén
wǎng
yán
yóu
zài
wèi
wèi
píng
jué
cǎo
chóng
duō
shì
wèi
chǔ
yín
shēng

译文

夕阳已经落下,新月刚刚升起,才进入小暑时节,雨渐渐停了,天气开始放晴。南北方向的斗杓直直指向两端,天地间卦位清晰,八方明朗。古代的贤人已经离去,但他们的言论仍然留存,可如今末世风俗下,为何世道之路仍不平坦。仿佛觉得草虫也多事,为我发出凄楚的声音,应和着我的吟叹。

逐句剖析

"夕阳已下月初生":夕阳已经落下,新月刚刚升起,

"小暑才交雨渐晴":才进入小暑时节,雨渐渐停了,天气开始放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南北方向的斗杓直直指向两端,

"乾坤卦位八方明":天地间卦位清晰,八方明朗。

"古人已往言犹在":古代的贤人已经离去,但他们的言论仍然留存,

"末俗何为路未平":可如今末世风俗下,为何世道之路仍不平坦。

"似觉草虫亦多事":仿佛觉得草虫也多事,

"为予凄楚和吟声":为我发出凄楚的声音,应和着我的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望》是元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七言律诗。诗描绘夏夜之景,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小暑时节雨后天晴。诗人仰望天空,见南北斗杓、乾坤卦位,感慨古人言论仍在,可当下世风不佳、仕途不顺。听到草虫鸣声,更添心中凄楚,借夏夜之景抒发对世道、仕途的感慨。首联点明时间、天气;颔联写夜空星宿卦象;颈联由景入情,思古叹今;尾联以草虫声强化内心凄楚。层次分明,情感渐深。此诗体现方回诗歌风格,将自然之景与个人境遇、世道感悟融合,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方回(1227~1307),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末景定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入元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其诗近体学习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古体效法朱熹、陶渊明、白居易。注重钻研诗眼、句法,其诗意象生新、境界老成,同时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作诗文,有《桐江集》《桐江续集》传世,尤以编《瀛奎律髓》一书名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点明时间为小暑时节,描绘了从黄昏到夜晚的过渡景象。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新月初生,雨后初晴的天气让空气清新,氛围宁静。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夏夜初始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静谧的基调,也展现出自然交替的美妙与规律。颔联“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聚焦于夜空中的星象。南北斗杓指向笔直,对应着乾坤卦位,使八方显得明晰。诗人借对星象的描写,展现出宇宙的秩序感和神秘性,在浩瀚星空下,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与深邃,也体现出古人对天文星象的观察与认知,将自然景象与传统文化中的卦象知识相融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颈联“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象转到对人事的感慨。古人虽已逝去,但他们的言论思想依旧流传。而当下末世的风俗却不尽如人意,世道艰难,前行之路坎坷不平。诗人通过古今对比,表达出对古代贤人的追思以及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忧虑,蕴含着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尾联“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将目光拉回到身边的自然。诗人觉得草虫似乎多事,它们的鸣叫仿佛是在应和自己内心的凄楚。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将自己的孤独、惆怅之情赋予草虫,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细腻,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夏夜中的落寞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好事近·僧房听琴》

下一篇:宋·杜衍《联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