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yīn
shì
zàn

朝代:宋作者:释道冲浏览量:3
qiè
yīn
shēng
xiàng
shì
rén
tīng
ěr
yuán
tōng
shì
wéi
yǎn
ér
tīng
fēi
yǎn
tīng
liù
gēn
wéi
yòng
dāng
yòng
shí
gēn
jìng
xiāng
zhū
wǎng
jiāo
guāng
xiāng
róng
shè
róng
shè
xiàng
zhù
wèi
sān
mèi
shī
qiè
shēng
tòu
chū
shēng
hǎi
yǎn
chù
ruò
wén
shēng
ěr
chù
jiě
tuō
gòng
zhèng
shí
fāng
kōng
tóng
míng
guān
zài
zuò
shì
zàn
dìng
zhāo
wàng
zuì
zhāo
wàng
zuì
huà
zhě
shì
wàng
huà
zhě
shì
wàng
xiàng
fēi
zhēn
shí
fēi
zhēn
shí
chù
xiàng
cháng
xiàn
qián
yīng
zuò
shì
guān
shì
zhēn
gòng
yǎng

译文

所有声音的相状,世人都是用耳朵来聆听。我那圆融通达的大士,却只用眼睛来倾听。不仅用眼睛倾听,六根还能互相为用。当它们互相作用时,根与境却不会混杂。就像帝释天的珠网,珠光交相辉映、互相含摄。在这交相含摄的相状中,每个珠子又各自安住本位。凭借这种三昧的力量,普遍施益于一切众生。使众生不脱离声色之境,却能超脱声色的海洋。若在眼根处能听闻声音,耳根处也可得解脱自在。共同证得十方空寂的真理,同得“观自在”的名号。我作这样的赞语,定会招来妄语的罪过。既然招来妄语之罪,作画的人也是虚妄的。作画者既然虚妄,这画像也非真实之相。在这非真实的境界中,此相却常常显现于前。应当作这样的观照,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逐句剖析

"一切音声相":所有声音的相状,

"是人听以耳":世人都是用耳朵来聆听。

"我圜通大士":我那圆融通达的大士,

"唯以眼而听":却只用眼睛来倾听。

"非物以眼听":不仅用眼睛倾听,

"六根互为用":六根还能互相为用。

# 六根: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当其互用时":当它们互相作用时,

"根境不相杂":根与境却不会混杂。

"譬如帝珠网":就像帝释天的珠网,

"交光相融摄":珠光交相辉映、互相含摄。

"即此融摄相":在这交相含摄的相状中,

"各各住自位":每个珠子又各自安住本位。

"以此三昧力":凭借这种三昧的力量,

# 三昧: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

"普施于一切":普遍施益于一切众生。

"俾不离声色":使众生不脱离声色之境,

"透出声色海":却能超脱声色的海洋。

"眼处若闻声":若在眼根处能听闻声音,

"耳处得解脱":耳根处也可得解脱自在。

"共证十方空":共同证得十方空寂的真理,

"同名观自在":同得“观自在”的名号。

"我作如是赞":我作这样的赞语,

"定招妄语罪":定会招来妄语的罪过。

"既招妄语罪":既然招来妄语之罪,

"画者亦是妄":作画的人也是虚妄的。

"画者既是妄":作画者既然虚妄,

"此相非真实":这画像也非真实之相。

"于非真实处":在这非真实的境界中,

"此相常现前":此相却常常显现于前。

"应作如是观":应当作这样的观照,

"是真法供养":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音大士赞》是南宋僧人释道冲创作的古体诗。此诗前半部分围绕观音大士的圆通境界展开,以“六根互为用”“根境不相杂”等佛理阐述其超越常规的感知方式,借“帝珠网交光融摄”之喻,形象呈现佛法中诸法圆融又各住自位的哲学意涵;后半部分由赞画引申至对“妄”与“真实”的思辨,指出画作虽属虚妄表象,却能于非真实处显现真如法相,倡导以“如是观”实现对佛法的本真供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两句是对常人感知方式的陈述。指出世间一切音声之相,普通人皆通过耳朵来听闻,这是基于常规感官认知的普遍现象,为后文凸显观音大士的特殊境界作铺垫。“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两句转而描述观音大士的超越性。“圜通”即圆通,点明观音大士的境界圆融无碍,不同于常人以耳听声,她“以眼而听”,打破感官功能的固定界限,展现其感知方式的超凡脱俗,凸显佛法的玄妙超越。“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两句进一步拓展观音境界。强调观音大士不仅能用眼听声,更能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互为用,突破六根各司其职的常规,体现佛法中诸根功能互通、圆融无碍的哲学思想,深化了对观音圆通法门的阐释。“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两句承接前句,阐述六根互用的内在秩序。即便六根相互作用,“根”(感官功能)与“境”(所对境界)却互不混杂,既体现诸法圆融之态,又暗含各安其位、不紊乱的辩证关系,揭示佛法中“即圆融即行布”的深刻义理。“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两句以比喻形象阐释佛理。借用“帝珠网”(佛教中象征诸法圆融的因陀罗网)的意象,形容六根互用如珠网中珠珠交光、互相融摄,每颗宝珠既映现他珠光芒,又含摄全体,生动展现佛法中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境界,使抽象义理具象化。“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两句紧承喻体,点明圆融与自位的统一。在交光融摄的现象中,各珠(喻六根等诸法)依然“各住自位”,既保持自身特性,又不妨碍整体圆融,体现佛教“不一不异”的辩证思维,避免对“圆融”产生混沌无别的误解。“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两句总述观音法门的作用。凭借上述“六根互用、圆融无碍”的三昧(正定)之力,观音大士得以普遍施益于一切众生,将佛法的加持力扩展至世间万物,彰显其慈悲广度与法门的普适性。“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两句阐明修行的实践路径。意为众生无需脱离声色之境,便可于其中超脱“声色海”(世俗的感官世界),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的特质,指出在现实境遇中即可通过观照获得解脱,而非避世求解,体现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两句以具体感官为例,说明六根互用的解脱效用。若能在“眼处”(视觉功能)证得闻声之理,“耳处”(听觉功能)亦可获得解脱,表明任何一根的圆通皆可带动整体解脱,六根平等,无有高下,深化了“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的修行原理。“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两句收束前文,指向修行目标。众生若能依此法门修证,皆可共同证得“十方空”(诸法性空的究竟真理),同得“观自在”(观音菩萨的名号,意为观照自在、得大自在)的境界,既点明观音法门的普度性,又揭示众生本具的佛性平等。“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两句笔锋一转,由赞佛转入自谦与思辨。诗人自陈作此赞语,恐招“妄语罪”,因语言文字在佛法中常被视为“戏论”,难以真正契合超越性的真理,体现对语言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亦暗含对“言筌”的警惕。“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两句由诗及画,延伸对“妄”的思考。既然赞语属“妄”,则绘制观音像的“画者”亦在“妄”中,因画作作为有形相的载体,同样是对真如法相的有限描摹,无法等同于实相,进一步消解对具象形式的执着。“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两句层层递进,直指本质。画作既为“妄”,则画中观音之“相”亦非“真实”,因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色相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不可执为实有,体现般若空观对“相”的本质性解构。“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两句辩证看待“妄相”与“真如”的关系。尽管“此相”(画作形象)本质非真,但在世俗谛中,它却能常常显现于众生眼前,成为引导修行的方便法门,如以指月,手指虽非月,却可指引见月之路,体现佛法“即假即真”的圆融观。“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两句收束全诗,点明修行要旨。诗人倡导对画作及赞语等“非真实处”的“相”,应作“如是观”(即如佛所说的观照方式),不执着于表象,而悟其背后的法性真理,如此才是对佛法的真正供养,呼应前文“离声色而透声色海”的哲理,完成从“相”到“性”的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弼《琵琶亭》

下一篇:宋·陆游《东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