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络青骢白玉鞍":金饰的笼头青白的色泽洁白似玉的马鞍,
# 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金络:即金络头。
"长鞭紫陌野游盘":主人扬着长鞭在京郊大道上来回游荡。
# 游盘:游乐,留连忘返。,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朝驱东道尘恒灭":早晨奔驰在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久才消散,
# 朝:早晨。
"暮到河源日未阑":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 阑:晚。此指太阳尚未残尽。,河源:黄河的源头。
"汗血每随边地苦":汗血宝马常跟随主人征战沙场艰苦卓绝,
# 汗血:汗血马,产于西域大宛国的良马。
"蹄伤不惮陇阴寒":即使马蹄受伤也毫不畏惧边地的苦寒。
# 陇:陇山一带,在甘肃省,唐时为边地。
"君能一饮长城窟":希望你能将这满满长城的泉窟一饮而尽,
# 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
"为报天山行路难":希望你能将这满满长城的泉窟一饮而尽,哪怕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
# 行路难:古乐府有《行路难》。本句和上句均借古乐府题,又用其字面含义,一语双关,以表现建功边陲的恢宏志向。,报:一作尽。
1. 写作手法
夸张:“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朝”“暮”是一天内的早晚时间,极为短促;“东道”到“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诗人用如此夸张的时间与空间对比,极言骢马奔跑速度之快,日行千里,展现出其超凡的速度和锐意进取的雄风。
2. 分段赏析
首联:“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开篇即以浓墨重彩勾勒出骢马的非凡气度。“金络”闪耀着金属的冷冽光泽,勾勒出笼头的华贵质感;“青骢”二字点出马匹青白相间的毛色,暗合西域名马的珍稀血统;“白玉鞍”则以温润玉石的纯洁,增添了整体的雅致格调。三色交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既有皇家器物的富丽堂皇,又不失自然生灵的灵动气息。画面中,主人扬鞭驾驭,骢马在长安郊野的大道上肆意驰骋。“长鞭”“紫陌”“游盘”等动态描写,将骏马昂首阔步、意气风发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马蹄踏地的铿锵节奏,以及衣袂飞扬的飒爽英姿,尽显盛唐贵族的奢靡与豪迈。颔联:“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此联以夸张的时空转换,突显骢马的卓越速度。“朝”与“暮”的时间流转,不过短短一日;“东道”至“河源”的空间跨越,却是千里之遥。诗人用这强烈的时空对比,将骢马一日千里的神骏表现得震撼人心。“尘恒灭”三字,生动描绘出骏马飞驰而过,扬起的尘土瞬间消散的画面,侧面烘托出其奔腾的迅猛之势;“日未阑”则巧妙点明,即便跨越如此遥远的距离,太阳尚未西沉,进一步强调了骢马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特质。这两句诗气势恢宏,将骏马的矫健与雄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颈联:“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颈联将笔触从骢马的外在神骏转向内在精神。“汗血”一词,巧妙化用大宛名马的典故,既呼应了首联中骢马的名贵血统,又赋予其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征战沙场的艰辛与付出。“每随”“不惮”两个词语,铿锵有力,如金石之声,将骢马不惧艰苦、无畏严寒的坚韧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笔下,骢马不再仅仅是供人驱使的坐骑,而是一位浴血疆场、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它的每一滴血汗,都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每一道伤痕,都是荣耀的勋章。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豪迈,借马喻人,歌颂了那些为守护边疆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们,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崇高精神的敬仰与向往。尾联:“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尾联巧妙援引乐府古题,将对骢马的赞美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长城窟”与“天山”,这两个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象征着边疆的艰难险阻与戍守的重任;“一饮”“尽”等字眼,展现出骢马的果敢与担当,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只要能为国立功,哪怕前路荆棘丛生,也绝不退缩。诗人借主人之口,表达了对骢马的充分信任与殷切期望,同时也借马自喻,抒发了自己渴望投身疆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盛唐时期积极进取、开拓豪迈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展现出诗人胸怀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画上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