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jìn

朝代:宋作者:王铚浏览量:3
shān
yín
píng
xiǎo
méi
jìng
chūn
dōng
fēng
xiāo
wàn
yǒu
jīng
shén
suǒ
pín
yóu
shì
lóng
zhōng
lǎo
shēn
cāng
hǎi
fēng
làng
kuò
jīn

译文

积雪覆盖的山峦像银白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消息。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穷愁潦倒的徘徊在尘世,老态龙钟晚境将临。想要乘桴飘向茫茫大海,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

逐句剖析

"山色银屏晓":积雪覆盖的山峦像银白的屏风,

# 色:小集本作雪。

"溪梅玉镜春":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东风露消息":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

"万物有精神":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索漠贫游世":穷愁潦倒的徘徊在尘世,

# 索漠:孤寂沮丧的样子。漠:一作莫。

"龙钟老迫身":老态龙钟晚境将临。

# 龙钟:步履维艰的老态。

"欲浮沧海去":想要乘桴飘向茫茫大海,

# 欲浮沧海去:“欲浮”二句:《论语·公冶长》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不得志想抽身退步的意思。这两句即用此意。

"风浪阔无津":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

# 风浪阔无津:说渡海亦不可能,连退路也没有了。津,渡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近》是宋代王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山色、溪梅、东风等景致,展现出春天临近之际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后四句,诗人则倾诉了自身既贫穷困窘又垂垂老矣的抑郁,以及渴望隐退避世却苦寻无门的烦闷。整首诗运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借助自然景物所呈现出的蓬勃生机与希望,鲜明地反衬出诗人所处的贫穷落魄之境以及进退两难的无奈,这种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确切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王铚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获常同举荐,出任枢密院编修官。然而,因其违背奸相秦桧之意,最终遭受贬斥。在当时腐败不堪的政局下,王铚虽胸怀壮志,却无法施展,心中满是流离失意之感。某年春天,诗人目睹春日的蓬勃生机,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此诗描绘了春天临近时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通过营造前喜后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以及面对自身贫病老迈境遇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山色银屏晓”写出清晨山色如银屏般明净,“溪梅玉镜春”展现溪畔梅花在如镜春水中的娇美姿态,“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则写出东风带来春的消息,万物都焕发出蓬勃的精神。这些乐景的描写,与后两联所抒发的诗人贫困漂泊、老境窘迫的哀情形成鲜明对比,以春天的蓬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困顿与无奈,更显其哀情之深。对比:前两联的乐景与后两联的哀情形成强烈对比。自然万物在春天里充满活力,而诗人却“索漠贫游世,龙钟老迫身”,处于贫困漂泊、衰老迫近的艰难处境,一乐一哀,一盛一衰,在对比中凸显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无奈,也让这种哀情在乐景的映衬下更加突出。

3. 分段赏析

此诗以借景抒怀为旨。前半部分四句描绘春近之景,后半部分四句抒发情怀。首联勾勒出一幅春日将至的图景。那覆盖着积雪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道银色的屏风。一个“晓”字,不仅让人领略到银白世界的纯净洁白,更能强烈感知到晨曦照耀下的熠熠闪光。原本静谧的山峦与沉睡的积雪,瞬间被赋予了灵动的气息。而一个“春”字,无需对寒梅过多雕琢,其繁花满枝的美好姿态便已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溪梅玉镜春”其实已然蕴含了“东风露消息”的意味,次联首句却特意点明,目的在于引出下句“万物有精神”。如此一来,诗境瞬间得以拓展与升华,精准地揭示出春天赋予万物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内在生命力。或许是春的盎然生机,过于强烈地刺激了诗人“索莫”的身世之感,这种鲜明的对照,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尾联前一句暗中借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寓意,虽体现出诗人欲从宦海中隐退、避世的人生态度,但其中持道不移、守志不阿的精神依旧昂扬激荡。然而,眼前风高浪急,恶浪无边无际,尚未寻得安全的渡口,未来依旧渺茫难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有精神。

近代近代文学家、诗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

# 王铚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少而博学,善持论,强记闻,塾谙北宋一代史事。然而这位颇有才华的士人,虽也受过宋高宗赵构的赏识,却又为秦桧所摈斥,晚年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此诗题为《春近》,前半写春天消息,极为细腻,确使人感到春天已带着蓬勃生机向人们走来。诗的后半则写诗人自己的穷愁潦倒,境况窘迫,全诗前后极不谐调,宛若两截。然正是从这种不谐调、不相称的对比中,我们体察出了诗人的苦闷和牢骚。

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一涓《宋诗精华》

#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晓”和“春”皆为响字,“晓”字妙在不只使人感受到银装素裹的洁白,还强烈感受到那晨曦透射下晶莹的闪光。而因有个“春”字,不必细写寒梅怒放的情景,而花满枝头自在人们的想象之中了。尤其这一“晓”、一“春”,更似血通脉畅,把上下两句自然转活,变得生机勃勃了。

邯郸大学教授周明辰《宋诗审美》

# 退身亦未必有路,结得不弱。

孙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友直《赠别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赵蕃《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