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shān

朝代:宋作者:汪若楫浏览量:3
wàn
jīng
qiū
cán
qióng
shēng
xīn
hán
西
fēng
shì
chuī
huáng
luò
yào
fàng
qīng
shān
kàn

译文

秋天一到,所有树木都好像受到惊吓,一一凋残,蟋蟀沿着台阶唧唧鸣叫,好像在告诉人们,寒秋已经来到。西风飒飒,不是为了吹落黄叶,它的目的是要使叶落林稀,让远处青山显露出来,供人们观赏。

逐句剖析

"万木惊秋各自残":秋天一到,所有树木都好像受到惊吓,一一凋残,

# 各自残:各自凋残。,万木:各种树木。

"蛩声扶砌诉新寒":蟋蟀沿着台阶唧唧鸣叫,好像在告诉人们,寒秋已经来到。

# 扶砌:沿着台阶。砌:台阶。,蛩:蟋蟀。

"西风不是吹黄落":西风飒飒,不是为了吹落黄叶,

# 吹黄落:把黄叶吹落。黄:指黄叶。

"要放青山与客看":它的目的是要使叶落林稀,让远处青山显露出来,供人们观赏。

# 与: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山》是宋代汪若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萧瑟笔触铺陈秋意:万木凋零暗喻季节更迭的残酷,“蛩声”(蟋蟀鸣叫)拟人化为“诉新寒”,将听觉感知转化为寒意倾诉,强化秋夜的寂寥感。后两句突转笔锋,以拟人手法赋予西风意志,非为摧折草木(“吹黄落”),而是为向游人展露青山的恒久之美。诗中以万木凋零之景与蟋蟀低吟之音,将秋意渲染得愈发浓烈,却全无悲秋之绪。全诗以简练语言形成强烈视觉张力,在凋零与恒常的对照中,传递对自然规律的哲思与对青山永恒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全诗描写秋景,诗中“万木凋残”之萧瑟与“虫声诉寒”之凄清相互映衬,将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然而,这般浓墨重彩的秋景描绘中,却全然不见悲秋之叹、伤时之绪。世人常以西风为秋之悲凉意象,此诗却独辟蹊径,赋予西风以灵动意趣,它轻拂而过,卷落黄叶,非为渲染凄凉,反似有意为人间铺展一幅青山入目的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2. 分段赏析

首句“万木惊秋各自残”一句是全诗开篇的远景总括。一个“惊”字赋予秋风以情感张力,将草木对季节骤变的本能反应拟人化,暗含时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各自残”三字既展现千树凋敝的群体性衰微,又以“各自”暗示不同生命形态的独特凋零方式,在宏阔中见细微差异。此句奠定全诗萧瑟基调,却为后文转折埋下伏笔。次句“蛩声扶砌诉新寒”聚焦听觉意象的特写镜头。“扶”字突破常规听觉描写,将蟋蟀鸣声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仿佛寒声沿着石阶蜿蜒爬升。“诉新寒”运用通感手法,将温度感知转化为声音意象,使无形寒意获得实体重量。虫声与秋寒的互文,构建出多维度感官体验的秋日空间。第三句“西风不是吹黄落”构成诗意转折的关键句。诗人以否定句式颠覆传统秋风意象,看似悖论却暗含哲理。“吹黄落”三字浓缩传统秋景范式,而“不是”二字既打破思维定式,又为“要放青山”预留逻辑空间。此句通过否定表层现象,引导读者关注深层审美意图。末句“要放青山与客看”完成意境的涅槃升华。“放”字突破自然物象的被动性,赋予西风以主观意志,使自然力量转化为审美主体。青山在秋风涤荡中褪去萧瑟外衣,显露出超越季节局限的永恒本体。“与客看”的视角转换,将自然审美升华为主客交融的精神对话,完成从凋零到新生的意境重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偶题(其一)》

下一篇:宋·朱熹《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