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朝代:宋作者:王从叔浏览量:3
fēng
zhōng
liǔ
shuǐ
zhōng
píng
sàn
liǎng
qíng
xié
yáng
shàng
duǎn
cháng
tíng
jīn
zhāo
chéng
xiàn
shì
lián
shēng
néng
xiāo
chūn
bié
shí
yán
zǒng
shāng
xīn
céng
zhēn

译文

风中的柳絮,水面的浮萍,聚散离合都冷酷无情。夕阳下路途延伸,长亭短亭连绵不绝。今日又到了第几段行程?世间多少事,人生实可悲。还能度过几个春天呢。分别时说的话总是让人伤心,又何曾有过一句真心话。

逐句剖析

"风中柳絮水中萍":风中的柳絮,水面的浮萍,

"聚散两无情":聚散离合都冷酷无情。

"斜阳路上短长亭":夕阳下路途延伸,长亭短亭连绵不绝。

# 短长亭:古代驿路上设置的专供人们送别、休憩之所。

"今朝第几程":今日又到了第几段行程?

"何限事":世间多少事,

# 何限:无限。

"可怜生":人生实可悲。

# 生:这里指一生一世。

"能消几度春":还能度过几个春天呢。

"别时言语总伤心":分别时说的话总是让人伤心,

"何曾一字真":又何曾有过一句真心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是宋代王从叔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风中柳絮”“水中萍”作比,写尽人间聚散无常的无奈;“斜阳路上短长亭”借景抒情,勾勒出旅途中不断前行的离绪,“今朝第几程”更添漂泊之叹。下片直入情感:“何限事,可怜生”感慨人生多艰、青春易逝;“能消几度春”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怅惘;末句“别时言语总伤心。何曾一字真”以直白之语道尽离别时言语伤人、难寻真意的苦涩。全词语言浅近自然,通过比喻、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结合,将离别的哀婉与人生的无奈融于一体,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忆别词,通过自然意象与生活场景的交织,抒发送别后对聚散无常的感慨、对时光易逝的叹惋,以及对离情“无情”表象下深情的反讽,表达了“聚散虽无情,深情却难抑”的矛盾心绪。

2. 写作手法

比兴:开篇即以“风中柳絮水中萍”起兴,以“柳絮随风飘飞”“浮萍顺水漂流”的自然意象,比喻人生聚散的无根性与偶然性。二者皆无自主、漂泊不定,暗含“聚散不由人”的宿命感。此“比”既引出后文“聚散两无情”的感慨(“兴”),又以物喻人,将抽象的聚散之情具象化,为全词奠定哀婉基调。反语:“聚散两无情”表面称“无情”,实为“反话”,天地聚散本无情感,但人因深情而觉其“无情”,愈言“无情”,愈显离别的锥心之痛;结尾“何曾一字真”以质疑离时言语的“无一句真心”作结,看似决绝,实则是深情难抑的抱怨:千言万语终成空,唯有“伤心”二字最真。反语的使用,将“怨”与“情”的矛盾推向极致,更显情之深挚。情景交融:上片“斜阳路上短长亭”一句,“斜阳”的暮色、“短长亭”的送别地标(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共同构成萧瑟的离别场景,景中渗透“牵肠挂肚”的怀念;下片“何限事,可怜生”以“世事无常”的感慨为情,“能消几度春”则以“春光易逝”的景语,暗合“离别之日即春光消损之时”的怅惘,景与情层层递进,将伤别、叹时、怨世融于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片前两句“风中柳絮水中萍,聚散两无情”,用“风中柳絮”“水中萍”两个常见意象,以物喻人——柳絮随风飘转、浮萍随水漂流,本就象征漂泊无依;二者叠加,更强化了人生聚散如浮萍柳絮般身不由己的无奈。“聚散两无情”直抒胸臆,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人际聚散的体悟,点明全词基调。“斜阳路上短长亭。今朝第几程”转向具体场景:夕阳映照的路上,长短亭台依次排开(古代亭台常为送别之地),“今朝第几程”以追问口吻,写出离人面对漫长路途时的迷茫——不知此刻已走到哪一段,也不知未来还有多少分离。景中含情,将抽象的“聚散之痛”具象为眼前的画面。下片“何限事,可怜生”承上启下,“何限事”指人生有太多无奈之事,“可怜生”以口语化的叹息,传递出对命运的无力感。“能消几度春”用问句收束前意:如此多的烦忧,又能经受得起几回春天?以“春”代指美好时光,暗含“青春易逝、欢乐难久”的感慨。“别时言语总伤心,何曾一字真”直抵情感核心:离别时那些安慰或承诺的话语,听起来令人心酸,可细想起来,竟没有一句是真心话。看似平淡的陈述,却道尽人际间虚与委蛇的凉薄——聚散本已无奈,连离别的言语都成了敷衍,更添一层悲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景含情,情融景,哀婉低诉,质朴率真,不饰浮艳,不显忸怩,自然流露,堪称性灵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杜旟《蓦山溪·春》

下一篇:宋·刘源《水调歌头·几载沧江梦》

猜你喜欢